斯拉夫人分道扬镳,殊途殊命运

现处于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诞生了波兰和俄罗斯共同的最早祖先——斯拉夫人。公元4世纪开始,中亚游牧民族一路向西进入欧洲,引发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斯拉夫人在此次的迁徙中,分成了三支,奔向了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支向西,到了今天的波兰和捷克疆域内,这边部分人被称为西斯拉夫人;第二支一路向南,越过喀尔巴阡山脉达到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了近现代闻名遐迩的南斯拉夫人;最后一支则反其道而行之,迎着中亚的游牧民族,擦肩而过后一路向东进发,成为现代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的祖先,被称为东斯拉夫人。

波兰为什么上面还有一个俄罗斯(波兰和俄罗斯从不曾做朋友也永远没有共同利益)(1)

三个方向的选择是三种不同的民族命运和生存结果。南斯拉夫人所到的巴尔干半岛因为萨拉热窝等复杂的民族结构,以及拜占庭帝国的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所以迟迟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直到近现代的民族强人——铁托的出世,方才建立起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那斯拉夫联邦也仅仅只维持了47个年头,在强人铁托去世后,很快便轰然倒塌,再次分裂为数个小国家。

公元862,东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辅罗斯(莫斯科大公国的前身),虽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留里克家族本不是东斯拉夫人而是来自北欧的诺曼人,但他们很快被斯拉夫人所同化,基辅罗斯还是属于东斯拉夫人的国家。基辅罗斯建立时,罗马帝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更东方一些拜占庭东正教帝国方兴未艾,影响力巨大,处于拜占庭帝国影响之下的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逐渐放弃了他们的原始语言和信仰,接受了源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开始使用由拜占庭帝国传教士西里尔创造的西里尔字母,直至现代俄语和乌克兰语依然沿用着这些古老的字母。

在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的同时,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部落逐步统一了其周边的其他斯拉夫部落,建立了波兰王国。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波兰有别于其同源兄弟的基辅罗斯最终选择的是东正教,距离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的天主教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更近的波兰人,虽然也放弃了古斯拉夫语和斯拉夫多神教信仰,但受到日耳曼人影响更重的他们最终接受了天主教信仰,用拉丁字母重新发展了古斯拉夫语,创造出了逐步发展而成的波兰语。

自此,斯拉夫民族大迁徙后,连接着东斯拉夫人与西斯拉夫人的最后一根纽带——古斯拉夫语和斯拉夫多神教彻底断开。原来的同胞兄弟,最终还是成了毫无血缘、文化及传统关系的邻居,为两个国家后来的反目成仇,死磕数百年埋下了火种。

波兰为什么上面还有一个俄罗斯(波兰和俄罗斯从不曾做朋友也永远没有共同利益)(2)

沦落天涯,正好磨刀霍霍向彼此

4世纪时,被迫离家出走;虽然方向不同但经过了600年的拼搏,最终于10世纪末又皈依于基督教;离开民族源头维斯瓦河谷800年后,东斯拉夫和西斯拉夫两个区域都在12世纪时进入封建割据的战乱年代,这一乱就是200年,多少生灵涂炭;14世纪时,这曾经的两兄弟都又开始了疆域的统一进程;虽然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变迁,东西斯拉夫人已经从根本上断绝了与彼此的血缘联系,但毕竟系出同源,这哥俩又都在16世纪时,开始了对外的疯狂扩张。

16世纪时,波兰的西边是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南边是奥斯曼帝国,北边是波罗的海;而俄罗斯的东边是贫瘠的冻土,南边是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北边则是冰封的白海和苦寒的芬兰地区。同时走上扩张道路的这哥俩,看来看去只有对方的领土最有吸引力,不只是就在自家的隔壁,更重要的是土地肥沃,一望无际。

1558年,在伊凡四世治下国力大增的俄国迈出了向西扩张的第一步,发动了对利沃尼亚骑士团(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带)的利沃尼亚战争。这场战争俄国先胜后败,在利沃尼亚骑士团已经基本丧失抵抗能力的时候,唇亡齿寒的波兰,主动出击想要避免这两方的战争不要殃及到自己这个池鱼。

1569年为应对来自东方的威胁,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宣布合并,组成波兰立陶宛联邦。获得了原属立陶宛的乌克兰平原之后,波兰国力大增,随即出兵利沃尼亚,与俄军作战。

面对强大的波兰军队,加之鞑靼人和瑞典王国也乘机出兵俄国,多面受敌的俄国被迫与波兰媾和,割让了利沃尼亚和白俄罗斯北部的大片领土。

深知俄国实力的波兰人对俄国的实力十分清楚,他们明白这一次的失败不可能让俄国的扩张所产生的威胁彻底消失,更让波兰人坚定的是,利沃尼亚战争后不久,伊凡四世去世,王位的继承让俄国内部处于非常松散的状态,矛盾重重,这给了波兰进一步消弱俄国实力的极佳的机会。

波兰继续推动着这场战争往俄国境内发展,在1610至1612的两年间,俄国节节败退,波兰军队曾一度攻占了俄国首都莫斯科,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支成功占领过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军队之一。之后,俄国很快发动反攻,成功地将波兰军队赶出了莫斯科,但却失去了今天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的,当时属于俄国的大片领土,且这样的反攻也未能对波兰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16世纪中叶,俄国人第一次迈出扩张的脚步,就遭到了波兰这位老邻居的当头棒喝,与波兰人这一系列战争,带给俄国人的十分深重的阴影和仇恨。然而,这中在东欧平原上的逐鹿还只是刚刚开始,两个曾经的兄弟间的仇恨远没有到底,也只是在积攒的路途上,还有很长路要走。

波兰为什么上面还有一个俄罗斯(波兰和俄罗斯从不曾做朋友也永远没有共同利益)(3)

波兰和俄国间永远没有利益,一直都是敌人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这句话好像不适合俄罗斯和波兰这两个国家,这两个邻居只从“出生”以来就好像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从来不曾是朋友过。如果一定要说这对斯拉夫兄弟之间有什么类似的利益的话,那就是“灭掉对方”。

1618年的波俄战争结束后,围绕着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就是俄国在战争中失去的领土,波兰和俄国之间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拉锯战。

在这一系列的拉锯战中,从表面上看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军队让波兰看起来依然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国,但在事实上,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向俄国倾斜。

此时的波兰虽大,但却有些“虚胖”。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下,波兰国内的问题其实已经非常严重。

与俄国的战争只是在徒耗国力,而并未给波兰带来多少如领土和人口这样实质上的好处;同时民族问题也开始显现,乌克兰人、哥萨克人、普鲁士人、鞑靼人,与主体的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诸民族开始谋求摆脱波兰的控制。而更为根本的,波兰特殊的联邦制和选举君主制使得国内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1648年,俄国人瞅准这一难得的机会,支持乌克兰的哥萨克人联合当地农民发动了对当局管控的起义,虚弱中的波兰回天无力,失去了对乌克兰的控制,自此波兰由盛转衰,进入了大洪水时代的动荡时期。

与此同时,俄国人的运气似乎很不错,虽然在与波兰长期的拉锯战中损伤有余,但他们转头向东,在对西伯利亚和南方草原的扩张中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不但弥补了对波兰的损伤,甚至比其以前更加的强壮了起来。

面对动乱中的波兰,俄国人从来不放过任何机会,哪怕只是看起来的机会也会死死地抓住。波兰国内的动乱,让他们看到了一举废掉这个邻居的机会,他们不仅向暴动的乌克兰哥萨克提供帮助,逐渐将乌克兰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1654年,更是直接出兵波兰,收复了在利沃尼亚等战争中失去的土地。此战后,波俄之间实力的平衡砝再次向俄国倾斜而来。

经历过大洪水时代,失去大量领土和人口的波兰也失去了他的大国地位,东欧霸权被俄国人牢牢地把握在手中。野心与实力一起膨胀的俄国人的下一个目标是称霸欧洲,横亘在俄罗斯西部的波兰就又成了俄罗斯向西欧扩张的阻碍。

新“愁”(波兰挡住了俄国向西称霸欧洲的道路)旧“恨”(眼看着利沃尼亚战争胜利在望,却被波兰给搅合了,之后波兰更是攻占了俄国首都莫斯科)在心间的俄国人唯一明确的军事目标就是“彻底毁灭波兰”,把它从地图上抹掉。

孔武有力的战斗民族,有勇也有谋,俄国对波兰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一边如火如荼地、持续地进行着军事打击,一边不遗余力地对波兰的瑟姆议会施加影响力(波兰与立陶宛联合后采取的是特殊的贵族共和制,由贵族组成的瑟姆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甚至波兰国王也是由瑟姆议会选出),培养亲俄势力,努力确保亲俄的贵族进入议会。

俄国在波兰的肆意妄为自然引发了波兰爱国贵族的不满,在1763年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强迫瑟姆议会选出一位亲俄贵族成为波兰国王时,爱国贵族的不满彻底爆发了。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意图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但这一运动引发了俄国人的恐慌。害怕波兰革新后会继续与自己对抗,俄国决绝地想要将波兰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1772~1795年间,俄罗斯帝国联合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三国分三次瓜分了波兰的全部领土,波兰就此亡国。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普鲁士分得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分得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而得到最多的,自然是俄国,46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国人收入囊中,占原波兰领土的比例超过了60%。

俄国人当然不是简简单单地进入波兰,随着俄军进驻波兰,大批的波兰爱国贵族、艺术家、平民遭到了俄国的迫害,被驱逐、流放甚至杀害。这样的残酷暴行让波兰人心中对俄国人的仇恨又加深了。上百年的战争、屠杀、侵略、亡国、灭种,两国间的仇恨到了这一地步,解决不了也算平常。

波兰为什么上面还有一个俄罗斯(波兰和俄罗斯从不曾做朋友也永远没有共同利益)(4)

波兰和俄国本是同根生,但却相煎一直都很急

1917年,沙皇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宣布废除沙皇俄国时期所签订的一些具有侵略性质的条约,其中就包括三次瓜分波兰的条约。而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另外两个参与瓜分波兰的国家奥地利和德国也趋于崩溃。

这一切,都为波兰的复国创造着条件。一次世界大战时,亡国了123年波兰得以复立建国。123年间,世界已经换了一个样子。123年,波兰和俄罗斯的故事还没有迎来结局。

1918年11月新的波兰第二共和国在华沙成立,并在次年的巴黎和会上得到了承认。但新生的波兰却有着不小的野心,他们并不满足与巴黎和会所划定的边界,而是希望恢复到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之前的波俄边界。于是,波兰向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动了军事进攻,重启了波俄间的大规模战争

而另外一边的苏维埃政权也同样有着不小的野心,在击败了波兰军队的进攻后,苏维埃红军乘势攻入波兰境内,兵锋直指华沙。正在所有人都认为波兰将要失败的时候,苏维埃红军却在华沙城下意外失利。

战事使得国内局势并不稳定的苏维埃俄国不得不做出了让步,1921年,俄国在与波兰的合约中将波兰所要求的领土割让给波兰,同时也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

这一场战争不仅加剧了波兰民族与俄罗斯民族之间的矛盾,还使得18年后两族间的矛盾再一次升级——1939年,为了收复在波苏战争中失去的领土,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再一次瓜分了波兰。波兰再次亡国。

二战中虽然又发生了卡廷森林惨案、苏联对华沙起义的作壁上观等一系列事件,但都被战后波兰和苏联在华约组织下的合作所暂时的掩盖。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两国都放下了仇恨,在华约的框架下,苏联只不过是做到了当年俄罗斯帝国没能做到的事情——把波兰变成自己的"附属国"。

矛盾不仅没有在这样的“合作”下缓和,还因为苏联对波兰的压迫和干涉而进一步激化。当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控制力下降的时候,波兰几乎是立刻抛掉了与苏联有关的一切,重新站在了俄罗斯的对立面。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大环境的整体平稳,两国的仇恨也就没有表现出来。但从波兰脱离苏联10年后就加入北约来看,波兰人还没有忘掉俄罗斯的威胁;而俄罗斯不断加强对飞地加里宁格勒的控制,也标志着俄国人从没有放弃向西前进的目标。近年两国关系的再一次恶化,既是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也是数百年恩怨的凝结。

3月23日波兰宣布驱逐俄45名外交官后,29日,比利时宣布驱逐俄21名外交官。4月4日,德国宣布驱逐40名俄外交官;法国宣布驱逐35名俄外交官;立陶宛宣布降低与俄外交关系级别,并要求俄大使离境并召回本国大使。4月5日,欧盟宣布驱逐19名俄驻欧盟使团外交官……

在这一轮西方多国驱逐俄罗斯外交官风潮中,波兰不仅是欧盟中较早宣布驱逐俄外交官的国家,也是积极推动禁止进口俄能源的欧盟国家之一。在欧盟各国因各自利益考量而迟迟无法确定对俄制裁措施时,波兰总理马特乌什·莫拉维茨基率先宣布,将在4月最迟5月停止进口俄煤炭,今年年底之前逐步放弃俄石油和天然气。显然,波兰正在通过一系列激进方式,在欧盟内部刷存在感,进而争取联盟的话语权和领导力。

过去半年,因为税收改革和司法管辖权等几个关键问题,波兰在欧盟内部大唱反调,显得十分突出而孤立。其实,这也体现了一种可能——波兰在感觉自己“身强力壮”,要在欧盟内部“反客为主”争取更高的政治地位和决策影响力。现在波兰积极追随美国并激进反俄,也是其大国欲望“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对内表现得像是个“刺儿头”,对外表现得像是个“捍卫者”。这,或许就是华沙要对欧盟和世界展示的国家形象。

不知道在两族人的心中,在矛盾和仇恨之下,对斯拉夫这个名字,还是否有着任何一丝的归属感;也不知道,他们的仇恨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