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1999年,第一个“世界心脏日”正式设立,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快乐人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世界心脏日科普文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心脏日科普文章(世界心脏日让我们来谈谈)

世界心脏日科普文章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1999年,第一个“世界心脏日”正式设立,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快乐人生”。

心脏是人类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体积约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重量约250克。心脏是一个片刻都不能休息的器官,当人类生命开始在母体胚胎里孕育时,心脏就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循环系统疾病也称为心血管病,包括上述所有组织器官的疾病,在内科疾病中属于常见病,其中以心脏病最为多见。

年轻人也要注意心脏健康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痛苦地捂住胸口,没过多久就躺倒在地,昏迷不醒。电视剧中常用这样的桥段来表现心脏病发作时的情景,多见于老年人、发作突然、病情凶险是很多人提起心脏病时的第一印象。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刘芳介绍,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其中先天性心脏病要追溯到胎儿期,而后天性心脏病中,除了大家印象较深、多见于中老年人的冠心病,还有心肌病、风湿性瓣膜病等。

“即使是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的冠心病,如今患者也日趋低龄化。”刘芳说,现在有的年轻人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再加上压力过大等因素,很容易导致心脏出问题。

“我从小就极少参加体育运动,这么多年来一直有随时病发、英年早逝的心理准备,但依然会被同学私下议论。”这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位网友在某论坛写下的心声,“心脏病不仅会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在精神上也是一种折磨”。

“不能有大的情绪波动,不然就心律失常,觉得要晕过去,发病时感觉心脏跟炸开一样,身体不听使唤地跟着心脏抖。”一位心脏病患者这样描述发病时的感受。

刘芳说,特别严重的病人,发病时可能会产生“濒死感”,比起心脏的疼痛,直面死亡的恐惧让他们更难以承受。

倾听心脏发出的“预警信号”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因熬夜、剧烈运动等引起猝死的新闻,其实心脏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刘芳介绍,虽然心脏病发作看似是突如其来的,但心脏可能早早就给我们发了“求救信号”,只是因为心脏病的类型多样、表现复杂,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是身体其他部位的症状。

在刘芳接诊的患者中,有位42岁的IT从业者让她印象尤为深刻。这名患者平时工作压力大,习惯吸烟且经常熬夜。一个多月前,该患者发觉自己腹部不舒服,还以为只是简单的胃痛,便买了些胃药“自行解决”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出现了爬楼梯时喘不上气的症状,这才想到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经检查后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心衰。

刘芳说,大家平时一定要有注意心脏健康的意识,上到口腔下至脐部的不适,都可能与心脏有关。比如,有些患者一走路咽部就有紧缩感;有些患者左肩、后背等与心脏相近的位置疼痛;还有患者没有感觉到明显疼痛,却觉得憋闷、喘不上气等,这都可能是心肌缺血在作祟;如果胸痛伴随着大量出汗,且一直不缓解,一定要考虑有急性心梗的可能。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症状,都是心脏向主人发出的‘求救信号’,如不及时应对,往往悔之晚矣。”刘芳说道。

医疗技术守护心脏健康

刘芳介绍,心脏病患者在经过医生诊断后,得到对症的药物,日常遵医嘱服用即可;还可提前咨询医生,了解一些应急常识,例如,冠心病患者平时准备一些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可以在发病时尽早自救。

此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应对心脏病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心脏支架就是其中之一。

心脏支架又称冠状动脉支架,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动脉血管的作用。主要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制历程。

“心脏支架这一技术,是急性心梗病人的福音。”刘芳说,支架植入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很常见,能够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使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阻止继续发生心肌细胞坏死,缓解心绞痛症状,加快心脏功能的恢复。

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药物涂层支架占了主导,它不仅能够解患者病情一时之急,还能有效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辅以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围绕心脏支架,也有一些争议。”刘芳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5%时,医生才会建议患者进行心脏支架手术。

但在实际临床中,偶有血管狭窄程度60%-70%左右的病人,经检查后已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可能也会植入支架或者采取其它治疗手段,“整体来说对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判断力要求比较高。”

心脏病自救、他救和急救“口诀”

“对于心脏病的自救和急救,可以归纳为‘不动、平卧、呼救’的六字‘口诀’。”刘芳说,在获得医疗手段作保障的同时,广大患者,尤其是患者家属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掌握一些必要的医疗知识。

患者发病时是非常痛苦的,这时如果还要强行活动,不仅会造成其主观感觉的痛苦,更会造成心脏供血供氧负担增加,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最好先让病人就地休息,避免活动。

如果遇到病情非常严重,甚至出现意识丧失的患者,应当把患者挪到一个环境安全的地方,使其平躺。同时,第一时间拨打120,联系救护车。

在等待医护人员过程中,身边的非医疗工作者可以对患者实施一定程度的紧急救援。

如在飞机场、高铁站等公共场合,发现突然倒地意识丧失的患者有室颤发生,可以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进行心脏非同步电复律(需经培训)。对心脏骤停患者可实行心肺复苏,最好一人进行心脏按压,另一人进行人工呼吸,按压通气比30:2,按压频率至少每分钟100次,按压深度至少5cm,5次为一个循环,观察心肺复苏是否成功。

如果家中有心脏病患者,建议多了解一些紧急救助的知识,以便在危急时刻从容不迫。

积极进行心脏的自检自查

刘芳介绍,已经确诊心脏病的患者,需要根据病情,通常每1-3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有不适随时就诊;健康人群也应当1-2年检查一次,常规体检中的心电图、抽血化验、胸片等项目,可以初步帮助筛查有无心脏疾病。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遵循一些护心妙招,防微杜渐。

第一,预防肥胖,控制体重。肥胖对心脏的直接影响是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做功。此外,还会对血脂血压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导致心室壁增厚、心脏代偿能力下降等并发症。人体的动脉硬化早在十几岁就已开始,注意心血管健康,将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是应当从小就开始形成的意识。

第二,抵制诱惑,拒绝烟酒。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对心血管影响很大,甚至会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饮酒是引起扩张型心脏病(又称酒精性心脏病)的罪魁祸首,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直接毒害心肌,导致心肌细胞和心肌间质纤维化,进而令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减退。因此,即使心脏没有问题,也应对吸烟、饮酒加以节制。

第三,规律作息,早睡早起。熬夜时,人体的多个器官得不到休息,特别是心脏会负荷过重,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或心脏供血不足,加之过度疲劳,日积月累,很容易形成心脏病。

第四,坚持锻炼,运动有“度”。维持经常性的锻炼,有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代谢,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即使是心脏病患者,也可以根据医嘱做适量运动。不过体育锻炼需要掌握好“度”,一般来说,人们运动时的心率不要超过次级量运动心率。

最后,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医学研究证明,消极的情绪如抑郁、焦虑和愤恨等,均会对心脏造成损害;而在愉悦情绪下,人体的免疫功能会明显提升。因此,保持乐观是很有必要的。

文并图/冯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