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有几个零散的小故事,它们的中心思想,大略可以概括为“知音”两个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俞伯牙觅知音弹的是什么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俞伯牙觅知音弹的是什么琴(俞伯牙学琴)

俞伯牙觅知音弹的是什么琴

春秋时代有几个零散的小故事,它们的中心思想,大略可以概括为“知音”两个字。

  讲到知音,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要算是最典型了。明代短篇小说《警世通言》第一卷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的就是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交往。说伯牙姓俞,楚国人,这可能是后代民间传说附加上去的,古书上却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相传伯牙曾经在现在湖北省武汉市龟山尾部的一座台上鼓过琴,钟子期在那里听过他的琴音,北宋时有人在那里建筑琴台来纪念他俩的友谊,那个地方就是现在所修葺成为游览胜地的古琴台;说伯牙是楚国人,大约也不为无据。

  伯牙善于鼓琴, 是尽人皆知的。据说只要他一鼓起琴来 ,连驾车的四匹听了也会仰起脖子向着天空喷吐,表示它满心欢畅,正在哈哈大笑。这和伯牙的同乡瓠巴一样:据说只要瓠巴鼓起瑟来,连潜藏在江底的丈多长的淫鱼也会浮游出来,把头露出水面,静悄悄地侧耳细听。这些无非说明高尚、美妙的音乐能使动物都受到感动。

  伯牙最初在成连先生那里学鼓琴,先生向他说:“我只能传授你琴曲,却不能转移你的性情。我的老师方子春,他很善于鼓琴,能够转移人的性情,如今他住在东海上,你能和我一道去向他请教吗?”伯牙说:“老师既然有旨命,我哪敢不遵从呢。”于是成连先生便和伯牙一道去到东海,同坐小船一直到了蓬莱山,成连把伯牙留在山上,向他说:“你就在这里慢慢学鼓琴吧,过一段时间我再来接你回去。”说罢一篙子把船撑离岸边,划了桨自去了。成连去了十多天不见来。伯牙孤零零地在海岛上,一边学鼓琴,一边伸着颈脖四下张望。 海岛上一个人影也没有,只看见杳杳冥冥的一片山林,只听见海水澒洞喷涌的声音。伯牙不禁怆然地叹息道:“这下子先生真是转移了我的性情了!”便抚弄着琴弦,放声歌唱,根据眼前的景色和心里的感受,作了《水仙操》这样一支琴曲。 琴曲刚刚作完。成连便划了船来迎接他回去了。伯牙才知道:所谓居住在东海的方子春老师,不过是成连先生口中虚构的人物,是大自然在春天的一片景色。伯牙自从经过这番转移性情的训练以后,他弹的琴就出神入化,成为天下的妙手。

  有一回伯牙到泰山去游玩,忽然天不作美,下起一场暴雨,伯牙赶紧跑到一座山崖下面去避雨,琴童跟随着他,献上琴去。他就在崖下一堆大石头上坐着,肃穆地抚起琴来。暴雨刹那间过去了,一缕缕阳光又从松柏树的枝叶间洒落下来,崖壁上摇曳着斑驳的金影。伯牙心里有所感受,手指头上弹奏的琴曲,就琤琤琮琮地响出了淋雨的声音。一个叫钟子期的青年樵夫,放下柴担子,靠在崖壁旁边听琴。听了一会儿,不禁点头称赞道: “这是淋雨的声音啊!”伯牙暗吃一惊,拿眼睛瞟了一下樵夫,有意地在手指头上用劲,乍大乍小,急拨琴弦,奏出高昂峻急的崩山的曲调。钟子期听了,又点头称赞道:“这是崩山的曲调啊!”伯牙推开琴,忍不住称赞青年樵夫说:“好呀!你听乐知音的能力可真不错啊!”这个故事也有稍微不同的传说。有说当伯牙鼓琴,心里想到泰山的时时候,听琴的钟子期就赞美说:“琴真是鼓得好呀!巍巍峨峨好像泰山般高。”当伯牙鼓琴心里正想到流水的时候,听琴的钟子期又赞美说:“琴真是鼓得好呀!浩浩荡荡好像流水般长。”只这两句便说到了伯牙的心坎上,使地位不相等的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甚至传说他们结义成了弟兄。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到坟前去祭吊他,取出瑶琴,弹奏一曲祭吊的哀歌。琴曲奏罢,伯牙泪流满面,从衣袂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石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以后,伯牙一辈子再也不鼓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