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室安全标识规范(电气安全的四梁八柱)(1)


电气安全的“四梁八柱”


今天的话题有点玄。“四梁八柱”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建筑结构,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四梁、八柱代表了建筑的主要结构。古人可能想不到这个词如今火了。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四梁八柱”是形象的比喻,强调我们要建立各项改革事业的制度框架,我们的改革事业才能行稳至远。


我们也紧跟形势,因为形势比人强,回到正题今天就谈谈电气安全的“四梁八柱”。TC64对国际社会最大贡献就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出版物来构筑电气安全的“四梁八柱”。“电气安全”就四个字,但做起来却是颇费些功夫。

配电室安全标识规范(电气安全的四梁八柱)(2)

电气安全

首先是电气安全的四大基础,我认为:

1

通过大量的电流对人体的科学实验和研究得出关键的时间/电流的临界区域,成果发布在IEC60479-1至4“电流对人和家畜的效应”(如果读懂了,恭贺您医学本科毕业了!)。在电流对人体的效应上,结论很明确:

2

通过大量典型绝缘电缆的破损漏电测试和研究,找出因电缆破损漏电达到300mA后在电缆破损处热量的积累(焦耳定律)导致绝缘焦化最后起火燃烧。这就是电的热效应防护基础之一。

3

确立了低压电气装置的电源侧和用电设备侧的三种接地配置:TN(包括TN-C 、TN-S、 TN-C-S)、TT和IT。三种接地方式各有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各种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都与三种接地方式相关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所以说三种接地方式也是现代低压电气装置的重要基础。在这三种接地方式以外想另立门户要小心,搞不好可能会出丑。

4

低压电气装置的技术术语和定义,有读者会问,这也算基础?是的,在TC64的电气安全标准、规范和出版物,首先要确定技术术语和定义。才能言之有物、有针对性、可执行和可言传。有的专家称之为“语境”。这对于年轻工程师这不成问题,对于像我这样的老工程师来说,首先要摆脱过去的旧观念,先看看IEC60050-826 低压电气装置电工词汇。开始时确实不习惯,但多读几遍就好了。

(IEC60050-826电工术语- 电气装置 /转化的中国标准GB/T2900.7.1-2008)

什么是电气安全的“四梁“?
  1. 电击防护 (见IEC60364-4-41/GBT16895-21)
  2. 热效应防护(见IEC60364-4-42/GBT16895-2)
  3. 过电流防护(见IEC60364-4-43/GBT16895-5)
  4. 过电压和电磁干扰防护(见IEC60364-4-42/GBT16895-11)
什么是电气安全的“八柱“?

对应上面的“四梁”的四种防护要求,TC64有很多具体可实施的防护措施,并可组合实施只要没有相互影响而降低和妨碍最终防护效果即可:

属于基本防护的有:

  1. 基本绝缘
  2. 遮拦、阻挡物和外壳,
  3. 置于伸臂距离以外

属于故障防护的有:

  1. 双重或加强绝缘
  2. 保护等电位联结
  3. 自动切断电源
  4. 电气分隔

属于附加防护的有:

属于其他防护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1. 非导电环境;
  2. SELV和PELV系统;
  3. 保护分隔;
  4. 限制稳态接触电流和电荷。

房子的”四梁八柱”搭好了,要到达到居住和其他使用功能还需要很多其他功能性构件和材料。比如檩木、橼子、椽子、砖瓦、门窗、地板、顶棚等。同样IEC60364-5第5部分就规定了低压电气装置-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章节内容如下:

配电室安全标识规范(电气安全的四梁八柱)(3)

到此房子是建好了,质量怎么样哪?牢固吗?这就要检验了。IEC60364-6部分就是“检验”。他的检验分为初检、目测、仪器测试。检验有项目清单,初检和测试结果要填写表格。表格要有责任人签字,最后表格要归档备查,等等。


如果建筑属于特殊用途或特殊场所哪?IEC60364-7 第7部分 特殊用途或特殊场所的低压电气装置提出了具体要求。说到“特殊”是因为在IEC60364的第4、第5、第6部分的通用规则在第7部分的特殊用途或场所可能不再适用,同时还有一些“特殊”规则要求在以上几部分里所没有的。具体第7部分章节内容见下表:

配电室安全标识规范(电气安全的四梁八柱)(4)

结束语


我这里借用了“四梁八柱”形容TC64的电气安全理念,来表达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性是指他采用了科学的态度对待“电气安全”,实践性是指他制定的规范标准都从实践出发,他的防护措施都是可以在您工作中可实施的。在全球有1万多名电气专家为TC64提供技术咨询,包括我们的TC205专家。所以TC64制定的规范标准得到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为承揽国际电气工程的通行证。但我们电气工程师要掌握他,还需自己仔细阅读原文(好在TC205基本上都转化为GB标准),在工作实践中融会贯通,可惜的是我认识到这太晚了。

【本篇文章来源电气工程师合作组,作者王殿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黄豆和你一起交流学习

觉得有启发请转给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