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当恢复高考的喜讯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时,人们欢欣雀跃,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重新捧起久违的书本,为圆自己的大学梦而努力拼搏。
此时,几个人成了当时的全国人民争相传颂的明星,他们是被誉为“神童”的宁铂、谢彦波、干政。这三人被中科大少年班破格录取,成为这个班最有名气,年龄最小的学员。
当时的宁铂13岁,是公认的“中国第一神童”。谢彦波11岁,是被认为最有希望摘取诺贝尔奖的天才学员。干政12岁,因“切瓜问题”的对答如流,被招考老师惊为天才。
(谢彦波旧照)
那么,谢彦波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谢彦波是湖南益阳人,父亲是一位大学教师,母亲是一位医生。小时后的谢彦波内向腼腆,6岁时都还不能熟练地讲话,只能用“彦波要吃饭”“彦波要喝水”等简单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母亲眼里,小时候的谢彦波,就是一个“榆木疙瘩”。
但是,就是这个“榆木疙瘩”,后来却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小学毕业后,谢彦波直接跳过了整个中学,11岁时被中科大录取。3年后,14岁的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进入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师从于渌院士攻读读硕士。又过了3年,18岁的谢彦波师从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
照此轨迹下去,他完全有可能在20岁就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至此开始,谢彦波的人生道路,似乎并未按照人们期许的方向发展。在国内没能拿下博士学位的谢彦波,转而留学美国,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投身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的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但是,在美长达10年的学习后,谢彦波突然被中科大召回了国内,以硕士身份在中科大物理系任职到现在,碌碌无为。谢彦波的神话,终于还是破灭了。
(周光召旧照)
那么,天才谢彦波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陨落了呢?
一、谢彦波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谢彦波踏进中科大校园时,是滚着自己爱不释手的铁环来的。一个只具备小学五年级社会能力的学生,突然间加入到大学的成人团体之间,他需要补上的不是课本知识,而恰恰是中学6年的社会综合能力。这些能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也不是别人口传心授就能一蹴而就的。他必须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去探索、去积淀。
而谢彦波正好缺少了这重要的一课。
18岁时,谢彦波没能在周光召院士的指导下拿到博士学位,据当时的少年班辅导员汪惠迪回忆说:“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学位拿不下来。”
那么,吃一堑长一智的谢彦波前往美国后,是否学会了如何和导师相处呢?
同样的问题在他的身上再现,漫长的10年留学生涯后,谢彦波还是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原本谢彦波是冲着安德森去的,但阴差阳错错过了他。于是,普林斯顿校方将他派给了另一位女教授。正当谢彦波提交博士论文时,安德森的入学通知到了。谢彦波立即离开了之前的导师,转投安德森门下,迫不及待地交上了写好的论文。
但是,谢彦波的论文,却恰好站在了安德森学术的对立面,当安德森看到他的论文后,冷冷地丢给他一句话:“你的英文水平太差,我看不懂。”
一脸懵逼的谢彦波又花了两年的时间,专门恶补英语,拿下了文学硕士,再次修改了论文,呈送给安德森。面对如此不谙世事的学生,安德森哭笑不得,只好托人告诉他:“由于学派原因,你的论文在我这里没法通过。”
谢彦波异常吃惊,他没法相信,心中的偶像居然还会有门派之见。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安德森抛弃了他。安德森耐心地做了他的工作,并承诺可以找一位导师,帮助他拿到博士学位。
没想到,谢彦波拒绝了安德森的请求,执意追随他。这一较劲不打紧,白白浪费了9年,最终还是没能拿下博士学位。
由此,谢彦波和导师的矛盾成了公开的秘密。也就在这时候,中科大的领导决定将他带回来。
其实,原本简单的一件事,谢彦波却因不谙世俗、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损失惨重。
(谢彦波旧照)
二、舆论的过分关注,造成了谢彦波的性格缺陷。
对于谢彦波的遭遇,时任少年班辅导员的汪惠迪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当年各方面因素的需要,对他们进行了过度的宣传。铺天盖地的赞誉,让这些少年一时间成为了“报红”,自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对于谢彦波来说,他身上的“神童天赋”,不仅仅属于个人,还属于整个社会、学校、家庭。于是,他在周围所有人的注视下,终日战战兢兢,压抑着自己的个性,把自己隐藏起来。这对他的个性发展和情商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素质教育的缺失。
确实,大学少年班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但是,我们在过分追求知识和学术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这些“神童”的人格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培养。综合素质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这些少年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一旦这些少年撕下了“神童”的标签,匮乏的综合素质会是他们一生的遗憾。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谢彦波没能打开“诺贝尔奖”的大门,但他原本是应该触摸科学最高峰的人。
(参考资料:《“神童”之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