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武汉人丨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武汉人与武汉人。摄影/王祎辰

汉阳门花园冯翔 - 汉阳门花园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

-风物君语-


武汉没有性格,武汉人有。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

两江交汇,三镇雄峙。摄影/谷一鸣


武汉几乎囊括了所有赞美,但却难以给人留下一个鲜明完整的印象。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7)

江城武汉有中国各地城市的影子,你看这立体交通,像不像山城重庆。摄影/MoonMoonMoon


若论市井烟火,敌不过成都;要说革命血脉,比不了延安;倘讲炎热难耐,尚有余下三大火炉的平衡;虽高校云集,留不住桃李;三镇簇拥,委实难以评说。

此般武汉,实在缺乏性格。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8)

无奈之下,只好选用 “武汉,每天不一样”来做自己的城市形象宣传。图为渡船上的武汉人。摄影/沈忱


幸好啊,硬朗豪爽、精明好斗,火气大的武汉人,给试图探寻江城武汉性格的来者,提供了一个支点。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9)

为什么说武汉没有性格?

先来看看武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0)

☞ 闪瞎眼的九省通衢动图,值得你耐心等待 ☜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1)

九省通衢。绘/刘昊冰

它是真正的‘国之中’。

中国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围。

——易中天 《读城记》


自武汉循长江水道而行,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北溯汉水至豫陕,南经洞庭达湘桂,能获“九省通衢”之美誉,武汉交通之便利可见一斑。

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2)

武汉关,浓浓的码头与江湖气息,四层的钟楼曾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摄影/MoonMoonMoon

“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地理位置,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使武汉成为“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理想市场的同时,也敲响了她“没有性格”的宿命警钟。

此地从来无土著,

九分商贾一分民。

——叶调元 《汉口竹枝词》

明清时期的汉口,“商贾辐辏,杂有吴越川广风”。四海云集的商贾汇聚于此,带来的除了钱货交易,还有各地的文化与习俗。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3)

武汉汉口里,原汁原味的老武汉风情里,是武汉人的衣食住行。摄影/MoonMoonMoon

“适口则味擅错珍,娱耳则音兼秦赵”,蜀锦吴绫,西馔苏肴,吴讴楚调,秦俗赵风,所有这些,在使武汉文化百态纷呈,充满的生机的同时,也冲击着当地的本土文化,使其难以形成鲜明的文化形态。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4)

武汉汉口江滩,“两江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多少武汉故事在这里上演。摄影/MoonMoonMoon


包罗万象,通常意味着重点不明,武汉,自不例外。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5)

武汉人的蛮劲儿从何而来?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与没有性格的武汉不同,武汉人素以火气大、爱骂人,蛮劲儿十足而闻名。

明明生活在一座没有性格的城市,武汉人爽朗直率,甚至有点蛮的性格,又是如何养成的呢?一切需得从头说起。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6)

武汉地形图。绘/刘昊冰

早在先秦,长江浩浩汤汤,从宜昌奔涌而出,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来到“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形成“云梦大泽“的密布水网,经历了九曲回肠的迂回蜿蜒,终于在江夏之地舒展开来。

可以说,这儿最不缺的,就是水。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7)

武汉全景,长江汉水汇流。摄影/王燕来

每到汛期,长江与汉江暴戾忽现,洪水漫流,整个云梦大泽江湖不分,水天相连。江水携来的大量泥沙随着水流减缓淤积于此,逐渐形成大的洲滩,供人垦殖。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

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

—— 黑格尔

依水而居的先民们为与水争地、应对洪灾,自然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劲儿。


信奉火神,以凤为尊的楚国,则在此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荆楚文明。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8)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19)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0)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1)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2)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3)

☞ 点击图片可放大哦! ☜

博物馆展品六宫格。图片依次为:越王勾践剑(摄影/王寰)、青铜斝(李家嘴2号墓出土器身饰饕餮纹、夔纹。夔身由二列云纹构成。铜斝最早见于夏代二里头遗址。斝与爵配合使用,专向爵内注酒,并兼作温酒器。)、曾侯乙编钟、战国金盏金勺、云形头金钩及串缀珠宝金耳环、明金锭。图/图虫·创意

楚本蛮夷,亦即淮夷。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从被商朝驱赶,到重返中原。楚国的延续,离不了楚人愈挫愈勇的强烈进取心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劲儿。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4)

湖北省博物馆,建筑风格里透露出满满的荆楚气息。摄影/王寰


楚人的蛮,直到今天仍能在武汉人身上找到端倪。“不服周”(不服气,不甘心)这句武汉方言,据说便出自而熊渠与周王朝的恩怨。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5)

虽蛮,却能容大雅之人

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这厢楚人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再翻几页,就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时候。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6)

木兰山金顶,木兰山上最早的道教建筑,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重建于1983年。因曾供奉北斗九皇大道君而称为“九皇宫”,后改奉真武。摄影/王燕来


彼时的却月城(今汉阳),既是武汉历史上第一座军事城堡功能的城池,又是“导财运货,懋迁有无”的大港市,风光无限。


而在与之隔江相望的武昌,一个名为孙权的中年人则率兵于蛇山修筑夏口城,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建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双城格局自此初具规模。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7)

登黄鹤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在落日的余晖下更显庄严。摄影/MoonMoonMoon


黄鹤楼并非建造伊始便有今日之声誉,促使它享誉华夏的,还真离不了一个叫崔颢的唐朝青年和他文采飞扬的七言律诗——《黄鹤楼》。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8)

归元寺,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故称归元禅寺。归元禅寺又被称为“汉西一境”,是因其古树参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摄影/王燕来


只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便足以让另一个杰出唐朝青年李白疯狂打call——“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简直成为文人墨客的打卡圣地。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29)

东湖,黄蓝两色水流交汇于此。摄影/wenidon


文人一多,文化积淀便日益深厚。文人治学的精神对武汉的影响十分深远,这样想来,她能成为“全世界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倒也顺理成章。


光是坐落东湖的国立武汉大学,便足以让全国学子心向往之。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0)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1)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2)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武汉大学的风姿,可谓是全国独一份儿的美妙。图1摄影/Eterlaine;图2、3摄影/wenidon

珞珈的樱花、图书馆的雅致、理学楼的六角窗户、蝶楼的“聊斋传闻”、万林博物馆的恢弘、老斋舍的古韵……无不成为武汉人心中的骄傲。

当然,更让他们自豪的,是从此般美景中走出的人。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3)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4)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5)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6)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7)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8)

☞ 点击图片可放大哦! ☜

辜鸿铭、章伯钧、李四光、孙叔平、张培刚、雷军,均为武大校友。(注:六人均为武大校友,并非均为武汉人)图/网络

武大的美女,也成为武汉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39)

演员吴倩与网红黄灿灿,是近年来知名度较高的两位。图/网络

虽坐拥百万大学生,但武汉也有自己的尴尬——徒为他人做嫁衣。


除了毕业生们对北上广的青睐外,武汉夏热冬冷的天气、高居不下的房价,还有武汉人的性格,都让人“留而生畏”。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0)

这样的老楼,是老武汉人记忆中的家。摄影/沈忱

对外地人而言, 应对“爱骂人”的武汉人,很多时候,真的是种挑战。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1)

武汉人为什么爱“通人”?

“通人”,武汉方言中的“骂人”之意,豪爽泼辣的武汉人简直给全世界留下了的“爱通人”的印象。


而脏话成为武汉人甩不开的标签,与汉口的兴起脱不了干系。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2)

六渡桥附近,狭窄拥挤,错落有致的武汉老建筑。摄影/Eterlaine

明成化初年(1465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改变了过去散漫入江的状况。 从此,汉阳一分为二,汉口低洼之地从汉阳分出。

改道后留下的低洼荒洲地带渐渐开始为人所居,形成一条临水的街道。到了明嘉靖年间,汉口正式设镇,隶属汉阳县。为日后武汉三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3)

最初的汉口地势低洼,汛期时更是泽国一片。早期的汉口居民,只能选择地势较高的墩子上营造房舍,形成了水上人家。到如今,“墩”都是武汉地名的常见元素之一。设计/Q年

明中叶以后,汉口凭借“九省通衢”的优势地理条件,迅速发展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河南、江西之货,兼于此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4)

武汉港,恢宏大气。摄影/飞鸿踏雪


到了清嘉庆年间,汉口已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齐名的四大名镇之一,而武汉三镇则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5)

是时候见识楚河汉街的华丽了。摄影/Eterlaine


沿江城市商业的发展与码头的繁荣,往往相伴相生。汉水边形成了诸多码头,沿着码头,汉正街与花楼街也日益成型。

汉口街道宽平,尽铺磐石,五方杂处,客旅居多,词云:“石镇街道土道坡,八马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

——清 范锴 《汉口丛谈》

水陆码头肩挑背扛、人流嘈杂、来去匆匆的繁荣,容纳着四方来客,带来了宁波汤圆、嘉湖细点、江汉鱼圆、山陕烧腊羊羔、水饺芝麻等各色美食的同时,也引领着武汉“蜀锦吴绫买上头,阔花边样爱苏州”的时尚风潮。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6)

武汉东湖樱花园,梦幻的感觉。摄影/wenidon


各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于汉口辗转相聚,使汉口人天然带着开放的健康心态,很少排他。


与此同时,“趋利”二字,亦成为武汉市井生活的一大关键词,“楚人嫁女为其罗,不管新郎鬓发蟠。要戴金珠穿锦绣,更无妯娌与公婆”。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7)

市井之地再看黄鹤楼,颇有些魔幻的意味。摄影/wenidon


经济的繁荣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松动了武汉的传统道德观念,女性沿街叫卖,贩售商品成为常态。


武汉妇女也因此养成了泼辣豪爽,坚韧不服输的精神,这在武汉作家方方的《万箭穿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男将不行,拉倒。这世道光我们女将也撑得起来。”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8)

《万箭穿心》就发生在武汉,丈夫离世,女主独自一人照顾老人和抚养孩子,还受到双方的冷落。图/网络


当然,装船、卸货、搬运等码头工作,对生活在冬冷夏热之中的武汉人而言,绝非什么容易的差事。为凝聚力量,协调动作,“嘿呀!”等短促而铿锵的码头号子应运而生。枯燥繁重的工作中,喊号子有了新的作用——发泄不满与怒气。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49)

汉口,码头工人正将茶叶搬运上岸。图/网络


承担多重功能的号子逐渐掺杂地方戏曲,融入了武汉人的火爆脾气,“扯皮赌狠”、逞凶耍横,常常“通人”(骂人),“什么娘都敢骂”。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0)

武汉方言小集锦。设计/Q年

火爆归火爆,在码头文化的滋养下,武汉人也直率真诚,讲义气。

如果朋友来找你帮忙,你居然还‘(口者)不过’,那就不但是‘不够意思’,而且是‘差火’到了极点,简直就是‘婊子养的’。

——易中天 《读城记》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1)

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摄影/王燕来


生活着这样一群欣赏“唰喇、铆起搞”的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汉响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2)

拒绝“洋里洋气”的武汉人?

当然,搞革命,光有暴脾气,还差得远。早在枪响之前,这片土地上便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3)

716舰,毛主席最后一次横渡长江时乘坐此船。摄影/石耀臣


清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3年后正式开埠,江海直航;英、德、俄、法、日五国先后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设租界。

一时之间,栏栅、巡捕房、领事馆、教堂、赌场纷纷拔地而起,饶在中国领土,却已然是国中之国。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4)

古德寺,“心性好古,普度以德”,堪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第一奇观”。摄影/MoonMoonMoon


脾气火爆的武汉人面对此情此景,无奈之下只好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

这口气,直到一·三惨案后,才算找到了出口。一场“新的反帝风暴”迅速在武汉升腾,爆发力如洪水决堤般一发不可收拾,在政府当局和武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回外国租界。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5)

中山大道的西式建筑。中山大道江汉路至合作路一段曾为汉口英租界。摄影/MoonMoonMoon


当然,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帝国主义铁骑而来的,还有西方先进文明。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6)

洋务运动开始以后,李鸿章开设“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之一。图为清末汉口码头。图/视觉中国

开埠后的武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红酒、洋房、洋油、洋书、洋画等“小资”的生活方式进入武汉。

夏天夕阳之时,男女喜跑马车,周行洋街一带,谓之消夏。

——《汉口小志·风俗志》

青年男女开始崇尚自由恋爱,西式婚礼也走进了武汉人的生命。西服、婚纱、教堂、洋车风靡一时。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7)

武汉光谷步行街,浓浓的西式风情,小资打卡胜地。摄影/wenidon


有趣的是,和中国大部分城市不同,“洋”这个字,在武汉的方言中,却不是什么好词。

若被武汉人说“洋里洋气”,可不是在夸你时髦,而是讽刺你“呆笨糊涂”,至于“洋苕(苕:红薯)”,那简直就是“傻透了的人”。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8)

武汉小巷里穿梭的人群。图/Eterlaine


甚至“洋人”这个词,在武汉就是“呆笨之人”的代名词,开埠后大量外国人来到武汉,因他们或汉语生硬、或语言不通,与当地人交流中便显得“无知”,于是“洋人”=“无知”的概念,就这样流传下来。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59)

水的温情与浪漫,尽在武汉。摄影/沈忱


既接纳西方文明,又不过分谄媚,武汉人的开放和率真尽数现于一个“洋”字之上。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0)

不玩水,不过早,算什么武汉人?

除了“洋”,武汉人的个性,还在“吃喝玩乐”之中。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1)

在武汉,谁不玩水呢 ? 摄影/沈忱


生在“江城”,不“玩水”,怎么够痛快?酷暑难耐的夏日,又有哪里能比得上水里快活?

与外地人不同的是,武汉人将游泳称之为‘玩水’,这颇有一点儿弄潮儿的意味。

——方方 《武汉人》

水对武汉人来说,是玩具,是伙伴,漫长的夏季,男女老少,都喜欢泡在江湖之中,于是便诞生了诸多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游泳高手,在武汉渡江节上一展身手。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2)

武汉渡江节,横渡长江的传统。被毛泽东横渡长江精神所激励的武汉人们,再次拿出了自己身上不服输的蛮劲儿,在渡江这件事上,拼尽全力。长江救援江岸桥下值守点的存在十分必要。摄影/沈忱

当然,长江是复杂的,谁也不知道平静的水流下是否表里如一,如方方所言,每年都有“xx玩水再也没回来”的噩耗传来,可武汉人对水的热情却只增不减。

不过武汉人最大的热情,恐怕还是给了“过早”这件事。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3)

▲ 武汉人的过早,名扬全国。品种丰富热辣生香不说,最有趣的是大街小巷各色人等过早的“过法”,勾勒出一幅幅意趣盎然的生活画卷。图/视觉中国


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同兴里的油香、民众甜食的汰汁酒……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4)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5)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6)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7)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8)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69)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70)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豆皮、热干面,小汤包,不过是武汉过早汪洋中的冰山一角罢了。图/视觉中国

从老字号到街头巷尾的无名小摊,数不胜数的美味在武汉清晨的舌尖绽放,“吃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传说,可真不是在吹牛。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71)

除了"过个早",也要"宵个夜"。户部巷熙熙攘攘的户部巷夜市里,是属于武汉人的味觉江湖。图/Eterlaine


“边走边七”,简直是“武汉伢滴骄傲”。


端着热干面的碗,挂着面窝的袋儿,排着红豆麻薯包的队,念着冰镇绿豆汤的味儿…….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武汉人的豪爽泼辣与精明直率,在早点夜市摊活色生香的烟火气中随处可见。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72)

热气腾腾的早点摊,武汉人的一日之计。图/视觉中国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73)

炎热的夏天,怎少得了水的身影?无论是玩水,还是看人玩水,都是享受。图/视觉中国


十年之后的武汉(什么是武汉之魂)(74)

带着爱犬,提着菜篮,在路边悠然漫步,最迷人的就是这浓浓的温情。图/视觉中国


“你过早冇?”

“冇”

“你先排倒队,我克买碗牛肉粉克”。


-END-


文丨章鱼

图编 | 袁千禧

设计 | Q年

地图编辑 | 刘昊冰

封图设计丨Q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