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综合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和组织下,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刀枪,以文字为子弹,投身抗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战斗力、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其中,反映敌后根据地斗争的作品,正面表现出抗战斗争的艰苦卓绝与军民的同仇敌忾,成为抗战文艺作品中熠熠发光的经典之作《吕梁英雄传》 作者: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是晋绥解放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抗日生活丰富、物质条件却极为落后、文学创作较为薄弱的时代,它领跑了解放区长篇小说的创作同时,作品表现的火热战斗生活所引发的强烈关注,不仅有力地宣传了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同时也鼓励了一批批热血青年走向抗日战场,在精神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吕梁英雄传》的故事来源于晋绥边区真实的战斗英雄事迹1944年12月7日,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在陕北神府县召开,会上表彰了780名各类抗日英雄,其中包括124名民兵英雄正是在这次大会期间,《晋绥大众报》的负责人找到马烽、西戎,请他们在报纸上介绍那124位民兵英雄的事迹此前,虽然马烽、西戎都在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学习过,但是,他们学习的专业都不是文学,马烽学的是美术,西戎学的是戏剧不过两个人都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兴趣,并已经创作出一些作品对《晋绥大众报》的信任他们特别感激,立即着手对这124位抗日英雄的事迹进行整理报社对作者提出的要求是,挑选其中的典型材料进行加工,编写成故事在报纸上连载这样,两位作者就根据这些民兵战斗英雄的事迹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 作者:柯蓝《洋铁桶的故事》以沁源围困战为背景,描写了民兵英雄吴贵(外号“洋铁桶”)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对伪军进行政治攻势以及捉特锄奸等的故事,歌颂了以吴贵为代表的晋东南边区人民抗日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操,抨击了日军、汉奸杀戮蹂躏人民的血腥罪行《洋铁桶的故事》是解放区第一部用章回体形式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作者为柯蓝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1937年肄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后由徐特立介绍去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第二期文学系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和《边区群众报》担任记者、主编1940年开始使用笔名“柯蓝”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人民致敬”的社论后,那时只有20多岁的柯蓝,正是在沁源人民英雄业绩的鼓舞下,迅速写出了这部 《洋铁桶的故事》作品1944年在延安《边区群众报》上发表,原名《抗日英雄洋铁桶》该文一经发表,影响空前,曾在十一个解放区用九个版本印行,还受到毛主席的推荐,由军调部带到大后方在香港出版,流行东南亚,被日本、苏联翻译,曾获延安文教大会一等奖《鸡毛信》 作者:华山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边放羊,边放哨,监视着前面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雨来没有死》 作者:管桦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雨来的孩子,他的游泳水平很高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的爸爸妈妈都出去了,雨来正趴在炕头看识字课本突然,交通员李大叔来到他家,后面还跟着一群鬼子在雨来的掩护下,李大叔匆忙跳进雨来家事先挖好的地洞里,而雨来自己却被鬼子抓了雨来拒绝了鬼子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的威胁、毒打下坚决不屈服,坚决不供出李大叔的去向鬼子无可奈何,决定把他拉到河边枪毙河边响起了枪声,村民们听见枪声都哭了……等鬼子走后,雨来从水里爬上岸,他还活着原来枪声响起之前,雨来趁鬼子不备,一头扎进河里游走了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被改名为《小英雄雨来》并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白洋淀纪事》 作者:孙犁《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一本描写抗日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收录了其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等篇文中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用文字勾画出时代的未来,用文学之美来表达普通人的心愿《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作者:丁玲《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作于1937年4月14日,发表于《解放》周刊创刊号(1937年4月24日出版)初收入创作集《苏区的文艺》,南华书局1938年1月出版这是丁玲到陕北后写的第一篇小说,它塑造了一个小红军在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的关键时刻所表现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军网综合Tue, 08 Jun 2021 16:13:58 GMT利刃出鞘一组图片直击特战队员训练现场http://www.81.cn/tz/2021-06/09/content_10046183.htm来源中国军网夏初时节练兵场上已热情似火精武强能看特战精英利刃出鞘 18m有多高?对于普通人而言仅仅是仰望就已经遥不可及但特战队员总能在这场意志与体力的较量中以一往无前的信念攀登高峰 负重奔袭强化的是战斗体能磨砺的是必胜信念汗水与激情预告着这个夏天的酣畅淋漓 翻越高墙不仅有着“飞檐走壁”的灵活更有着不言而喻的配合默契翻越、警戒、锁敌一气呵成的动作背后是严训苦练的硬功 眼前是障碍心中如坦途特战队员们心中明白克敌制胜绝无“捷径”可走 奋斗的青春最精彩摸爬滚打挡不住特战队员的神采飞扬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挑战自我锤炼出的是战斗力磨砺的是敢打必胜的顽强信念 nbsp;中国军网Tue, 08 Jun 2021 16:01:09 GMT课目内容“上新”,这场应急处突综合演练有亮点http://www.81.cn/zz/2021-06/09/content_10046187.htm来源中国军网五月下旬,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围绕抗震救灾、防汛救灾、火灾救援,组织开展多课目全要素应急处突综合演练和比武,进一步强化突发紧急情况下的组织协调能力,检验各应急分队建设成果这次演练与往年不同的是,除部队紧急拉动、快速集结、统一行动这些通用课目之外,他们结合各单位专业特点、应急分队建设的主要方向,有所侧重的设置了抗震救灾、防汛救灾、火灾救援三个大项演练课目,穿插高压供电抢修、运输保障、工程抢险三个伴随保障等课目同时,以大比武的形式开展野战炊事、战伤救治的比拼和新闻报道现场培训这次全要素综合演练进一步检验了该部指挥体系处置突发情况的可靠性,掌握自救互救力量底数和各应急分队建设情况,提升了突发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消防应急分队用高压水枪湿润油罐地罐护坡李志勇 摄防汛救灾应急分队构筑引流堤坝李志勇 摄参演官兵搭建帐篷李志勇 摄参演官兵利用光学生命探测仪搜索生命迹象李志勇 摄野战炊事比武现场李志勇 摄战地救护比武现场李志勇 摄中国军网Tue, 08 Jun 2021 16:00:43 GMT,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盘点抗日阵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盘点抗日阵地(那些年敌后根据地涌现的抗战文艺作品)

盘点抗日阵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和组织下,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刀枪,以文字为子弹,投身抗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战斗力、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其中,反映敌后根据地斗争的作品,正面表现出抗战斗争的艰苦卓绝与军民的同仇敌忾,成为抗战文艺作品中熠熠发光的经典之作。《吕梁英雄传》 作者: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是晋绥解放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抗日生活丰富、物质条件却极为落后、文学创作较为薄弱的时代,它领跑了解放区长篇小说的创作。同时,作品表现的火热战斗生活所引发的强烈关注,不仅有力地宣传了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同时也鼓励了一批批热血青年走向抗日战场,在精神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吕梁英雄传》的故事来源于晋绥边区真实的战斗英雄事迹。1944年12月7日,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在陕北神府县召开,会上表彰了780名各类抗日英雄,其中包括124名民兵英雄。正是在这次大会期间,《晋绥大众报》的负责人找到马烽、西戎,请他们在报纸上介绍那124位民兵英雄的事迹。此前,虽然马烽、西戎都在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学习过,但是,他们学习的专业都不是文学,马烽学的是美术,西戎学的是戏剧。不过两个人都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兴趣,并已经创作出一些作品。对《晋绥大众报》的信任他们特别感激,立即着手对这124位抗日英雄的事迹进行整理。报社对作者提出的要求是,挑选其中的典型材料进行加工,编写成故事在报纸上连载。这样,两位作者就根据这些民兵战斗英雄的事迹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 作者:柯蓝《洋铁桶的故事》以沁源围困战为背景,描写了民兵英雄吴贵(外号“洋铁桶”)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对伪军进行政治攻势以及捉特锄奸等的故事,歌颂了以吴贵为代表的晋东南边区人民抗日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操,抨击了日军、汉奸杀戮蹂躏人民的血腥罪行。《洋铁桶的故事》是解放区第一部用章回体形式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作者为柯蓝。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1937年肄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后由徐特立介绍去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第二期文学系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和《边区群众报》担任记者、主编。1940年开始使用笔名“柯蓝”。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人民致敬”的社论后,那时只有20多岁的柯蓝,正是在沁源人民英雄业绩的鼓舞下,迅速写出了这部 《洋铁桶的故事》。作品1944年在延安《边区群众报》上发表,原名《抗日英雄洋铁桶》。该文一经发表,影响空前,曾在十一个解放区用九个版本印行,还受到毛主席的推荐,由军调部带到大后方在香港出版,流行东南亚,被日本、苏联翻译,曾获延安文教大会一等奖。《鸡毛信》 作者:华山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边放羊,边放哨,监视着前面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雨来没有死》 作者:管桦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雨来的孩子,他的游泳水平很高。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的爸爸妈妈都出去了,雨来正趴在炕头看识字课本。突然,交通员李大叔来到他家,后面还跟着一群鬼子。在雨来的掩护下,李大叔匆忙跳进雨来家事先挖好的地洞里,而雨来自己却被鬼子抓了。雨来拒绝了鬼子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的威胁、毒打下坚决不屈服,坚决不供出李大叔的去向。鬼子无可奈何,决定把他拉到河边枪毙。河边响起了枪声,村民们听见枪声都哭了……等鬼子走后,雨来从水里爬上岸,他还活着!原来枪声响起之前,雨来趁鬼子不备,一头扎进河里游走了。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被改名为《小英雄雨来》并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白洋淀纪事》 作者:孙犁《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一本描写抗日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收录了其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等篇。文中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用文字勾画出时代的未来,用文学之美来表达普通人的心愿。《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作者:丁玲《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作于1937年4月14日,发表于《解放》周刊创刊号(1937年4月24日出版)。初收入创作集《苏区的文艺》,南华书局1938年1月出版。这是丁玲到陕北后写的第一篇小说,它塑造了一个小红军在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的关键时刻所表现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军网综合Tue, 08 Jun 2021 16:13:58 GMT利刃出鞘!一组图片直击特战队员训练现场http://www.81.cn/tz/2021-06/09/content_10046183.htm来源中国军网夏初时节练兵场上已热情似火精武强能看特战精英利刃出鞘 18m有多高?对于普通人而言仅仅是仰望就已经遥不可及但特战队员总能在这场意志与体力的较量中以一往无前的信念攀登高峰 负重奔袭强化的是战斗体能磨砺的是必胜信念汗水与激情预告着这个夏天的酣畅淋漓 翻越高墙不仅有着“飞檐走壁”的灵活更有着不言而喻的配合默契翻越、警戒、锁敌一气呵成的动作背后是严训苦练的硬功 眼前是障碍心中如坦途特战队员们心中明白克敌制胜绝无“捷径”可走 奋斗的青春最精彩摸爬滚打挡不住特战队员的神采飞扬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挑战自我锤炼出的是战斗力磨砺的是敢打必胜的顽强信念 nbsp;中国军网Tue, 08 Jun 2021 16:01:09 GMT课目内容“上新”,这场应急处突综合演练有亮点http://www.81.cn/zz/2021-06/09/content_10046187.htm来源中国军网五月下旬,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围绕抗震救灾、防汛救灾、火灾救援,组织开展多课目全要素应急处突综合演练和比武,进一步强化突发紧急情况下的组织协调能力,检验各应急分队建设成果。这次演练与往年不同的是,除部队紧急拉动、快速集结、统一行动这些通用课目之外,他们结合各单位专业特点、应急分队建设的主要方向,有所侧重的设置了抗震救灾、防汛救灾、火灾救援三个大项演练课目,穿插高压供电抢修、运输保障、工程抢险三个伴随保障等课目。同时,以大比武的形式开展野战炊事、战伤救治的比拼和新闻报道现场培训。这次全要素综合演练进一步检验了该部指挥体系处置突发情况的可靠性,掌握自救互救力量底数和各应急分队建设情况,提升了突发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消防应急分队用高压水枪湿润油罐地罐护坡。李志勇 摄防汛救灾应急分队构筑引流堤坝。李志勇 摄参演官兵搭建帐篷。李志勇 摄参演官兵利用光学生命探测仪搜索生命迹象。李志勇 摄野战炊事比武现场。李志勇 摄战地救护比武现场。李志勇 摄中国军网Tue, 08 Jun 2021 16:00:43 GM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