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剧照
《解救吾先生》剧照
《解救吾先生》《亲爱的》《老炮儿》中都有他的身影,接受新京报专访,最拮据的时候穷到兜里只剩四毛
提到余皑磊这个名字,大部分观众可能没有印象,但是看到他的脸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解救吾先生》中的绑匪、《白日焰火》中的刑警、《亲爱的》中的民警、《老炮儿》开篇的小偷,虽然都是龙套型的小角色,但无论是警察还是匪徒,在余皑磊看来,同样吸引他。
北京卫视正在热播的大剧《少帅》中,有着“神龙套”之称的余皑磊再一次扮演了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在历史上有着不同解读的杨宇霆。当听到自己的这个外号时,他有些无奈又有些无所谓,“这起码比被别人叫‘死龙套’强吧。”但余皑磊就是这样一个人,有点倔强又有点执著,在生活最潦倒的时候,他还在挑剧本,“不好的绝对不演”,在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他却矫情地啃书本以求精神上的慰藉。
解读杨宇霆
他明明就是刘伯温啊
新京报:为演杨宇霆做了一些什么特殊准备?
余皑磊:只能求助网络,因为这个人物在史料上留下的东西不多,不同的史学家对他的判断都不一样,有人说他就是想篡权,有人就认为他是民族英雄。我觉得他就是一个类似刘伯温的人,他这一生根本就没想过要做帝王,他想做的就只是以自己的才能辅佐一个人成为帝王,这对某些自恃非常高的人反而是另外一种成就。
警察or绑匪
只要内心丰富,都OK
新京报:警察你演过,绑匪也演过,在正邪之间的转换有什么偏好吗?
余皑磊:我没有偏好,这个人的世界够丰富我就愿意演,在我的世界里,人没有好坏,只有做的事情好与坏。我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欲望为出发点的。职业不是第一属性,性格都是人本身的,就算是警察也各有不同。
神龙套总强过死龙套
年轻时看到不会演戏的也会搓火
新京报:如今大家都叫你“神龙套”,虽然你的名字有点对不上号,但是你演过的都还是一些印象很深的角色。
余皑磊:“神龙套”总比“死龙套”强吧。
新京报:有想当男一号的欲望吗?
余皑磊:当然想,但得是好戏的男一号,你给我一个破戏,我不演。
新京报:你接片子的原则,是宁愿演一个好戏里的三四号,也不愿接一个一般片子的男一吗?还是巧合碰到了大片找你的角色都是这样?
余皑磊:我不能确定它是不是巧合,反正很多年前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看完一个剧本,其中一个角色想来想去想不到谁演合适,那就打个电话给磊子吧,他演出来的往往是对的。”对于没有明显特征或者太有明显特征的角色,我朋友就觉得交给我就放心了。
新京报:但你会不会觉得,很多小鲜肉和偶像派,人气非常高,演技却一般,看他们演戏有没有搓火的感觉?
余皑磊:年轻时搓火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演的角色、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你,存在的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对于一个演员来说,红不红都只是一份职业。
新京报:你年轻时搓火的阶段是怎么过来的?
余皑磊:就是没戏拍自己鼓捣,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幕后,除了没做过美术。我从2000年开始就演得很少了,中间断断续续的到2003年拍了一个电视剧,2004年拍了一个电影,然后又没戏拍。
新京报:那个时候有想过干脆就做幕后工作了吗?
余皑磊:没有。到现在我还是会接到很多电话找我回去干幕后,但是我说我不做了,他们说你不做太可惜了,我说我要回来演戏。我人生里所有的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只有我自己说我不干了,可以结束,不能因为别人说你不行就结束,我一定要干到你们都说行,我自己不想干了再说,如果我被别人淘汰了只能证明我自己确实不行。
新京报:没有想过将就一下,有些戏尽管不喜欢但演了还是能增加曝光率?
余皑磊:我老说的一句话,有一就有二,一旦昧着良心接了,你就会习惯。我也看到过一些演员刚一出来时演得很认真,演着演着就越来越差。我不想那样。
就算再穷剧本也得挑
兜里只剩四毛钱时,真想过跳桥
新京报:是不是你生活压力不是很大,所以演戏也不愿意将就?
余皑磊:压力特别大啊。口袋里只有四毛钱,站在北京天桥上跳下去的心都有了,算生活压力大吗?没有生活来源,背债到六七万,最后还被人骗,刚交半年房租就被卷干净了,都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这些生活压力不大吗?
新京报:所以你是不会因为任何事而妥协吗?
余皑磊:有啊,死了就妥协了。
新京报:不说这么极端的,就是生活中柴米油盐这些不会让你妥协?
余皑磊:没有什么可妥协的,就是不要拿权势和金钱来和我谈这些事。
新京报:那朋友人情什么的呢?
余皑磊:有,最后我天天在那改剧本。
新京报:那个时候是真的没人找你拍戏还是有人找,但你自己挑?
余皑磊:我挑。
新京报:你怎么能在没有戏拍、自己最低潮的时候都没有动摇过?
余皑磊:很事事儿的说就是靠读书。我那个时候已经买不起碟了,就去买盗版书,5块钱一本,后来老板都和我论斤卖了。我也不敢起床,起床体力消耗过大,床这边摞了一堆书,睁眼就看,饿得不行了就喝口水,接着看,省钱啊。但是那些东西确实是在精神上给了人很多支撑。
新京报:那你现在让自己不断学习的途径是什么?
余皑磊:有一天你会发现学习这事不是通过一件事可以做到的,读书是学习,看片也是,学习渗透在生活中。我要是喜欢喝茶,那我去一个茶馆,会问师傅为什么这么泡,这都是学习,现在是你们和我聊,如果完事后我和你们聊,聊一下新闻出版,娱乐圈的一些细节什么的,我也是在学习。我每次打车都和司机聊一下对油价交通的看法,他们对打车软件带来的影响的看法,然后再和打车软件约到的司机聊这事,这点点滴滴都是在学习。
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实习生 吴奇函 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更多阅读:
日本揭晓两重头文学赏 泷口悠生、本谷有希子获奖
三亚英墩新石器遗址已复原陶器30余件
“调侃式”艺术科普:远离了傲慢还是加深了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