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剧照
李承乾,是名副其实的唐朝“富二代”。
他的生父是唐太宗李世民,生母是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一出生就是嫡长子,虽然出生的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但是没过几年,李世民登基,他也名正言顺成了当朝太子。
相比于他的兄弟们,从出生以来,很多人拥有的关于出身、家世、背景等烦恼,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都没有,甚至可以说是不知道“烦恼为何物”。
然而,人无完人。或许是上天看他过得太幸福了,也得让他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李承乾天生有“足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即便如此,年少时期的李承乾还是相对比较优秀的。根据史料记载,除了他嫡长子的身份之外,李承乾整体的表现也非常能讨李世民的喜爱。
比如在公元645年,李渊去世,李世民按照规定守丧,期间朝政事务由李承乾来悉心操持。那时的李承乾才16岁左右,虽然独自面对繁杂政务,但却处理得有模有样,“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确实让李世民非常欢喜。
本以为这个年少聪慧、做事果断“识大体”的少年太子,在英明的李世民和贤淑的长孙皇后培养下,将来也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天子。可是却不料,自长孙皇后因病去世后,李承乾就“性情大变”,行事表现越来越荒唐。
荒唐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01 放纵又贪玩
如果说年少时期的李承乾,能够帮着李世民处理朝廷政务是学业优秀的表现,那么那段时间也是他学业的巅峰时期。
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日益变得荒唐。不仅把学业逐渐荒废掉,而且把兴趣和精力都转移到声色犬马的事物上,喜欢打猎出游,生活上也逐渐从简朴往奢侈的风格转变。
史料记载李承乾“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虽然说当初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貌似都酷爱打猎、出巡,但事情的好坏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度”,而那时的李承乾,却并没有掌握全局和控制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好这个“度”。
除了喜爱声色犬马,李承乾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扮演突厥人。他常常在东宫和下人一起扮演突厥人打仗的场面,各种学习和模仿突厥的习俗,像突厥人一样宰牛吃肉,很是乐得自在。甚至还在东宫安置了大炉子,带领一群逃犯去民间偷盗牛马,然后回来烹煮,和众人一起品尝食用。
长孙皇后在世时,对李承乾没少“严加管教”,碍于父母的面子,李承乾不好放纵自己,但母亲去世,父亲又忙于朝廷政务,作为东宫太子的李承乾得到了更大限度的自由,再加上自我管束的意识不强,一旦尝到放纵贪玩的甜头,就一发不可收拾。
02 聪慧却虚伪
李承乾确实是很聪明的。对察言观色、捕捉人心这一块,他一开始拿捏得很到位。
因为知道父亲李世民很看重忠孝二字,为了让父亲对自己另眼相看,于是就在东宫,常常和身边的人谈论礼义廉耻、忠孝悌义,以忠孝的“大道理”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衷心。甚至讲到动情处,还涕泪纵横,表现得大为感动。
然而,当身边人散去之后,他就立即恢复原来的模样,和一群“小人们”戏耍。
李世民向来以“从谏如流”闻名,即便是面对批评的谏言,也总是愿意虚心接纳。但李承乾却演得一手好戏,面对朝臣的谏言,李承乾总是装出一副主动认错的样子,先自我批评一顿,然后假意表明自己如何悔改。但转眼就变了另一副模样,恨不得将这些朝臣都杀个干净。久而久之,他装也懒得装了,甚至还放言:“今后我当了天子,劝谏者一律诛杀!”
这不禁让人怀疑,年少时期的“颇识大体”,是否也是他假装出来的?
03 好色又偏激
李承乾还有一个不可撕掉的标签,好色。
在他的东宫里,有一个很好看的小宫女俳儿,长得姿色出众,擅长歌舞,李承乾很是喜欢,因此而沉迷女色,每天沉浸在温柔乡里。唐太宗知道这件事情后,把俳儿抓住一顿暴打,痛斥她蛊惑太子。对于这个弱女子来说,哪里受得住这样的酷刑和惊吓,没过多久,她就香消玉殒了,李承乾很伤心。
然而,除了好女色之外,李承乾还好男色,有恋童癖。
后来,李承乾的叔叔李元昌知道他好色,就精挑细选,选中了一个10岁大的乐童,送到东宫里来,取名称心。李承乾尤其爱不释手,史料记载,“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更是与他形影不离。得知这件事的李世民又暴怒,将乐童称心抓起来杀掉,李承乾伤心欲绝,甚至在东宫给乐童称心设立了衣冠冢,想起他的时候就来祭拜。
称心被唐太宗处死后,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老爹“打小报告”,所以才会间接害死称心的。因此他怀恨在心,居然起了杀心,在某一天心血来潮时机刚好,派了两个手下去刺杀自己的老师于志宁。然而两位杀手到了于志宁家里,发现他家中朴素简陋,在窗口借着月光读书,大为感动,就手下留情,回去谎称暴露了,没有刺杀成功,此事才作罢。
04 刚愎又凶残
一直以来,唐太宗都非常喜欢魏王李泰,不止因为这个儿子讨人喜欢,而且他还特别出息。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屡次大幅赏赐李泰,甚至数量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难受在心里,他多疑又害怕,担心李世民会有改立太子的打算,并且将弟弟李泰视为自己的眼中钉。果然,没过多久他决定派人去杀掉魏王李泰。然而,因为计划有漏洞,刺杀没有成功,唐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
然而这件事还没完,李承乾又开始作事,因为本身就害怕事情败露而惶惶不安,现下如果不做点什么,更是坐立难安。他的叔叔李元昌又出来“搞事情”,诚心说服他造反,效仿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直接造反登基,也能消除掉那些后顾之忧。
在李元昌的“规劝”下,李承乾绝对孤注一掷,密谋起兵造反。然而,计划还没开始呢,就又被别人告发,以失败告终。原则上上,造反谋逆是大罪,最低都是死罪。然而,唐太宗还是爱这个倒霉儿子的,愣是顶住了满朝文武的压力,将其贬为庶人,留了一命。
05 究其原因
其实整个过程,李承乾都不像是当初那个“颇识大体”的太子了,他更像是行走在绝望与偏激的边缘,很多事情赌气一样得去做,也不计后果,不考虑得失。
从最初的“颇识大体”变成日益荒唐的模样,究其原因,离不开李承乾他自身的因素。八岁成为当朝太子,小小年纪就能享受到许多人努力一辈子都不会有的权势和荣誉,是大家都知道的“未来储君”。但是他却有“足疾”,一个孩子面对外界有意无意的嘲笑,自尊心受伤害,安全感父母给的也不够,也没有人足够关怀他,他感受到的更多是阿谀奉承,久而久之难免变得自卑、极端和偏激。
另外,外在因素也是潜在的催化剂。由于出身的缘故,八岁成为太子,虽然享受了众人享受不到的荣光,但也遭到了更多人的羡慕和忌恨,正如同某电视剧的一句名言:“都说皇宫是最危险的地方,其实东宫才是最危险的地方。”这句话多少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者,父母的教育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有“足疾”的太子李承乾来说,越是聪慧,越是敏感,越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李承乾虽然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但在他下面还是弟弟李泰和李治,据说李泰反而是父母更加宠爱的,心理落差下的自卑和要强,也决定了他以后的性格发展走向偏激。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