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排名前两名的城市,上海和北京经常被拿出来比较。这些比较有的偏向数据,分析商业设施、金融机构、产业构成等;也有的谈生活方式,比较饮食、人际关系、住房等;还有的讲主观印象,比较城市气质、城市风格等。

大型城市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由于每个人所处阶层和立场不同,每个人所看到的城市形态也不尽相同。

我认为看一个城市的特质,不能只看其现在的形态,还应该看其发展的过程。从一个城市过去的发展路径,能看出其形成现在的状态原因,也能找到未来发展的依据。

我们先来看看北京的发展过程。

从“都城”的角度来说,北京在周朝时期就建都了。公元前657年,蓟城成为当时燕国的国都。

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北京都不是国都。在不同的时期有过幽州、涿郡等名称。

公元938年,辽国占领燕云十六州。北京是辽国的陪都,被称为“燕京”。

公元1153年,金朝正式迁都燕京,改城名为“金中都”。从这时起,北京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首都。

金中都一部分在现在的丰台,一部分在西城区。见下图:(图中蓝色为丰台区范围)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1)

金中都于1215年被蒙古军队毁坏。

公元1267年,元朝迁都北京一带,建设元大都。元大都是现在北京老城的基础。下图为元大都平面示意图: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2)

明朝改动了元大都的城墙,并且加建北京的外城。下图为明朝的北京城平面图。这个布局从明朝到建国初期都没太大变化。下图为明嘉靖三十二年加建外城之后的北京城示意图: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3)

下图为1950年的北京城地图: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4)

建国后的北京向外飞速扩张,形成了现在的格局。下图为现在的北京市地图。老城只占中间很少的一部分。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5)

从金中都算起到现在这八百多年里,除了民国时期,北京一直被作为中国的都城。

北京在建国后,曾经由于受苏联影响,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看北京各版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定位,除了国家中枢的功能外,在五十到七十年代都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到八十年代之后,才不再提工业。见下图: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6)

从北京的城市发展过程过来看,“都城”是最大的特点,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多方面内容。

一般城市都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而北京作为都城,其统治上的意义要大于经济。

北京的发展一直服从于“都城”的特性。建国后大量国家级军队和机关单位在西山建设大院与此有关;北京一号线地铁作为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其规划建设和保护国都的战备需求有关;北京各类医疗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也和与此相关。

建国前的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城市结构体现旧时代需求。建国后的中国是全新的国家,北京也逐渐成为全新的城市。但是“都城”的定位没有改变,天安门广场一带成为了北京新的中心。

北京建国后一轮一轮的发展,都以老城为中心向外扩张。

北京最新的总体规划强化了这一点。首先一横一纵两条轴线进一步延展,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骨架。

下图为北京最新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结构图: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7)

其次位于两条轴线交点处的东西城区被定义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的首要目标是“政务服务优化提升”,即提高为中央领导机关工作服务的能力水平,建设“国家中枢”。

这进一步强化了北京“都”的作用。下图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空间结构规划图。两条轴线在天安门广场汇聚。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8)

现在的北京,将“都”和“城”分开。“都”主要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而“城”的核心被放到了通州副中心。

以上是北京的发展过程概述。下面再说说上海。

上海建城可以从元朝算起。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设县,这标志着上海建城的开始。

下图为十九世纪初清朝时期的上海县城图: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9)

上海真正的发展,是在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并且中国开始实行五口通商之后。

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和洋人签约,在县城之外设置租界。租界有自己的法案和管理体系。从这时开始,上海慢慢成为了中国和外国都管不过来的“飞地”,并逐渐成为中国贸易的中心。

在十九世纪,上海实质性的现代化发展,都是租界带来的。上海富有特色的“里弄”,最早也是由租界的外国人建设,用来卖给或者租给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涌入上海的中国难民的。

下图为上海1862年左右的地图。下边标着“Chinese Town”的是老城,其北边是租界。可以看出,此时租界已经发展得很大了。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10)

上海的租界从1845年签订《上海土地章程》算起,到1943年被中国收回,持续了将近一百多年。

租界自由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上海在商业、金融、港口、工业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也带来了先进的城市建设。

上海是中国最早建设路灯、轻轨、电话等设施的城市,并且在十九世纪末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

下图为1937年的上海地图。图中黄色和浅黄色的都是租界。老城只占河边的一小块地方。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11)

租界的发展也带来了国外的思潮和生活方式,有历史学家把这个叫做上海的“现代性”。白吉尔在《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说,上海“能够接受西方人带来的思维和形式,把它们吸收消化,并转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这种“现代性”使上海在经济、工业、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这种特色在民国时期达到一个高潮。当时的上海即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方。

建国后的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上海上缴的地方收入曾经占中央收入的六分之一。

中国沿海地区在1978年之后建设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八十年代迅速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上海的经济到九十年代才放开。

虽然开始得较晚,但是上海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超越了其他特区。上海飞速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这和上海一直以来具有汇集和包容各种新生事物的“现代性”密不可分。

人们经常说上海“洋气”,因为上海本身就是靠“洋气”的租界发展起来的。这种“洋气”渗透到上海的各个方面,也融入了城市的特色。

上海最新的总体规划中,对于城市性质,提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卓越的全球城市”等词语。可见上海继续着它的现代性和国际化。见下图:

(图片来源:《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告》)

城市发展的认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12)

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的发展过程完全不同。因此这两个城市的定位和未来目标也很不同。

对北京来说,“都”是核心,“城”为其次。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不是北京最主要的任务。

作为“都”,北京又集中了很多的资源,比如大学、科研机构、管理机构、医院等等。这成为北京的一大特色。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的生活这么不便利,仍旧有很多人不愿离开的原因。

而上海没有“都”的功能,只有“城”的功能。因此上海的城市发展以经济为核心。和北京相比,上海城市建设的思路、技术、体系发展得更早,也更加先进、完善。

这两座城市的发展路线和定位的不同,延伸出更多具体的差异,体现在城市风貌、管理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些具体的内容网上有很多文章介绍,我就不再重复了。

所以说如果我们个人需要在上海和北京之间进行选择,与其去考虑“上海和北京哪个城市更好”,不如先明确地了解两个城市的特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地方。

本文作者:城市丛谈(KKND2080)。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