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锡箔纸的利润(锡箔)(1)


锡箔工匠民俗是越地比较有特色的一种传统工匠民俗,兴盛于明清到民国期间,历时四五百年。

一、锡箔业的起源

据箔业界所传,打制锡箔的手工业开始于明洪武年间。当时,江南民间岁时节日,在祭祀祖先以后会投若干碎银于钵内,作为给祖先的备用之银,子孙不得随意挪用,日积月累渐成规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征用了这类“钱钵”中的碎银作为军饷。内乱初定,朱元璋接受刘伯温的建议,以锡箔折成元宝祭祀祖先的形式向民间归还这一批征用之银,并称锡箔元宝为“银锭”,锡箔元宝祭祖的风俗于是在民间流行开来。

绍兴锡箔纸的利润(锡箔)(2)

折成银锭状的锡箔

二、绍兴锡箔的兴盛

绍兴锡箔制作精益求精,品类繁多,故绍地一隅产箔,竟占江浙两省十之八九。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932—1935),为绍兴箔业鼎盛时期。据二十四年资料记载,是年共有箔铺、箔坊900户,箔工54528人,加上从事与锡箔有关行业和赖此为生者达20余万人。城内打箔工程鳞次栉比,叮当之声昼夜不停。峡山、海山、州山等农村,亦遍设箔坊、箔铺,年产各类锡箔400万块。箔业兴盛,带动各业繁荣,一些社会福利事业、教育事业亦由箔业举办或出资赞助,诸如箔业小学、七星龙救火会、凌霄社、难童教养所等,故当时绍兴有“锡半城”之称。

绍兴锡箔纸的利润(锡箔)(3)

1918年的锡箔作坊

三、锡箔制造工艺

制作锡箔大致包括:浇锭子——下间打箔——扑擂粉——下间再打——揭十分——上间打箔——揭中锭——再上间打箔——裁页子——劈纸花——褙纸——砑纸——整块,共13道工序。

“浇锭子”,就是将原锡熔化,浇成锭片,每张1市寸×2.5市寸×0.3市寸,以1500张锭子为一作。

绍兴锡箔纸的利润(锡箔)(4)

原锡熔化

“打箔”,分成下间、上间。开始,先由下间师傅把锭子放在平滑的大青石上,反复锤打,渐锤渐薄。打成1.3尺×0.3尺之箔片,称“小块”。为不使箔页粘连,由小师傅(童工)将箔片逐张揭开,扑上擂粉,再由下间师傅锤成1.8尺×0.6尺之箔片,称“大块”。由女工将“大块”用竹签挑松后,转由上间师傅锤打,称“十分”;再由女工逐页揭开,称“揭十分”;然后分割为二,积叠相加,再锤打至2市尺×1市尺,称“中锭”。交女工“揭中锭”,再将“中锭”裁成两截,积叠一起再锤,才成箔页(俗称页子)。

绍兴锡箔纸的利润(锡箔)(5)

打锡箔

“褙纸”“砑纸”,就是用竹签将箔页挑松,然后用砑纸板、砑头将箔也褙在鹿鸣纸上。

绍兴锡箔纸的利润(锡箔)(6)

砑纸

“整块”是最后一道工序,即将砑光之箔纸,缀红或绿之颜色于角上,每叠百页,反复叠盖整齐,以30叠为1块(即3000张),扎以麻皮,经木榨压榨捆实成块,盖上箔铺牌号印章,上市销售。

绍兴锡箔纸的利润(锡箔)(7)

整块后的锡箔纸

绍兴锡箔纸的利润(锡箔)(8)

成品的箔页


来源 | 河桥纪事

编辑 | 旺材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