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变化的周期内,也就是一个回归年内,月亮圆缺变化12次,因此,阴历以12个月算一年,共354天或355天阴历一年如果是354天的时候,比回归年少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年少10天多,这样三年不就是就要少30天吗?为了和气候冷热变化的周期相一致,就需要增添一个月,这个额外增加的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历年是383天或384天,有闰月的年叫闰年,没有闰月的年叫平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阴历闰年几年一闰有规律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阴历闰年几年一闰有规律吗(阴历为什么要闰年)

阴历闰年几年一闰有规律吗

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变化的周期内,也就是一个回归年内,月亮圆缺变化12次,因此,阴历以12个月算一年,共354天或355天。阴历一年如果是354天的时候,比回归年少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年少10天多,这样三年不就是就要少30天吗?为了和气候冷热变化的周期相一致,就需要增添一个月,这个额外增加的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历年是383天或384天,有闰月的年叫闰年,没有闰月的年叫平年。

但是每三年增加一个闰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阴历每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也只有29天或30天,仍然少3天左右。这怎么解决呢?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每19年当中,有7个闰月。这样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的日数,就差不多相等了,只有2小时之差。因为19个回归年等于235个朔望月,19个阴历年等于228个朔望月,比回归年少7个月,所以19年中有7个闰月,这样阴历和阳历就很好地调和起来。

农历的闰月究竟放在哪呢?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上,在西汉初期以前,都是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到了后来,随着历法的逐步精准,安置闰月的方法也有了新的规定。这就是把不包含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这个置闰规则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为什么农历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当中,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比如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节气一般都是放在每个月的前半个月,中气都放在后半个月,两个节气或中气之间平均数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是29.5306日,两者有将近一天的差数。因此,节气和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会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这样继续下去,必然有的月份中气正好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那么下个月中就没有中气了,而是发生在下一个月的约初了。 按照历法规定,每个月都有自己固定的中气,那么,把没有中气的月叫做闰月就是很自然的了。例如:今年2020年,正月二十一立春、二十六雨水,二月二十惊蛰、二十七春分,三月二十清二十七谷雨,四月十三立夏、二十八小满。那么下个月的十四日是芒种,中气夏至就到了再下个月的初一了。因为这个月只有节气芒种没有中气夏至,所以这个月就是闰月,因为这个闰月是四月中气推迟到月末造成的,所以这个月就定为闰四月,所以今年就是闰四月了。

按照“十九年七闰法”和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的置闰规则,农历的闰月就可以确定了。当然,这必须

能力不足水平有限,随便上两张图,就当交作业了。

经过繁重的计算才能具体地决定出闰月的安排。从1949年到2020年农历闰月的情况如下:

1949年 闰七月 1974年 闰四月 1998年 闰五月 1952年 闰五月 1976年 闰八月 2001年 闰四月 1955年 闰三月 1979年 闰六月 2004年 闰二月 1957年 闰八月 1982年 闰四月 2006年 闰七月 1960年 闰六月 1984年 闰十月 2009年 闰五月 1963年 闰四月 1987年 闰六月 2012年 闰四月 1966年 闰三月 1990年 闰五月 2014年 闰九月 1968年 闰七月 1993年 闰三月 2017年 闰六月 1971年 闰五月 1995年 闰八月 2020年 闰四月

从以上可以看出,闰四、五、六月特别多,闰九、十月特别少,尤其是没有闰十一、十二和正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是都一样,前面提到的30.4368日只是个平均数。实际上,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最远的点叫“远日点”。地球在远日点时,由于引力小运动慢,两个中气间的时间间隔就长,最长达到31.45日,因此不含中气的可能多,闰月出现的机会就多。反之,在近日点附近时由于太阳对地球引力大,地球运动快,两个中气间的间隔就短,最短的只有29天多,因此不含中气的机会就少,闰月出现的机会也就少了。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闰四月,兆荒年​”和“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买儿孙”的说法,从以上来看是完全没有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