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僻静老楼,却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新风楼一对痴心父子,跨越两个世纪,倾毕生之精力,搜罗古籍善本,让新风楼逐渐成为一座经籍万卷、闻名于外的藏书之所如今,经过王咨臣、王令策父子两代人近百年的坚守与努力,新风楼已成为省内现存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典籍数量最为丰富的民间藏书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苏州民间藏书大全 民间藏书人以及他们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民间藏书大全 民间藏书人以及他们的

苏州民间藏书大全 民间藏书人以及他们的

一幢僻静老楼,却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新风楼。一对痴心父子,跨越两个世纪,倾毕生之精力,搜罗古籍善本,让新风楼逐渐成为一座经籍万卷、闻名于外的藏书之所。如今,经过王咨臣、王令策父子两代人近百年的坚守与努力,新风楼已成为省内现存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典籍数量最为丰富的民间藏书楼。

两代人,一幢楼,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又不乏传奇。

新风楼里典籍充栋

“著述多艰聊自慰,藏书遍访竟忘贫。”这是南昌新风楼一间光线昏暗的藏书间墙上挂着的一副对联,落款王咨臣。春末夏初,雨水泛滥,空气潮湿,这让藏书楼的主人微微有些不安。

主人名叫王令策,民间古籍收藏者与研究者。他的日常,除了守护好被他当成宝贝的海量典籍外,坐在电脑前,著述一篇篇关于古籍研究的著作,便是他最大的爱好。

说起新风楼,很多南昌人并不陌生。从系马桩黄秋园纪念馆旁边,穿过一条狭长幽静的深巷,转过几个弯,在周围高楼的夹缝中,有一栋徽派马头墙、青砖黛瓦的民国建筑,这正是新风楼。

这座被读书人誉为江西民间最后的传统藏书楼,由中国当代文化名家、地方史志学家王咨臣老先生创建。据统计,新风楼藏有各类古籍、信札、书画等两万余种(件),如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清初原刻本《净明宗教录》、明代弘治十一年慎独斋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崇祯年间汲古阁抄本《九僧诗》、顺治年间刻本《启祯两朝遗诗》等,皆是海内珍本,同时还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赵之谦等人在内的一千余通历史名人亲笔信札,以及近现代著名人士的真迹遗墨等。尤其是明清两代江西地方文献的收藏数量,更是江西民间珍藏之翘楚。

醉心藏书近乎痴狂

当记者走进新风楼,王令策已站在门口迎候:“听说你们为古籍而来,我很期待。”王令策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父亲王咨臣出生于南昌新建一个耕读世家。1952年,进入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专职从事抢救古籍、保护文物工作。那时的父亲,对收藏古籍善本近乎痴狂。”王令策说,在婺源访书期间,父亲曾用身体去拦截一辆满载旧书的汽车,差点被撞翻,结果在拦停的车里发现了一套康熙年间的木刻版《金瓶梅》词话本,令他兴奋不已。

王咨臣在《新风楼记》中有一句话说道:“节衣缩食,聚书于新风楼中。”王咨臣在世的时候,常说:“碰到好书的机会是不多的,而好菜、好饭嘛,今天没吃到,明天还有机会吃得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中两万余册(件)藏书,都是他从牙缝里抠出来的。”王令策说,很长一段时间,他对父亲的藏书行为很不理解。对于奔走于街头巷尾去搜罗书籍的父亲,他同样漫不经心。

后来,陆续有人告诉他关于父亲的故事。“他收藏的那些书画、信札、手稿等,是省内乃至国内都比较罕见的,很多是社科研究领域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言者谆谆,听者邈邈,让王令策疑惑的是,为何那么多人都说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呢?在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中,他对父亲所做的事情和意义,有了新的理解。

1945年8月,王咨臣从废纸堆中发现了一份古建筑大师梁思成主持设计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20世纪80年代,滕王阁第二十九次重建之时,这份草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滕王阁的主体建筑造型,就是依据这份草图设计的。至于滕王阁最高一层的阁檐下“滕王阁”三个鎏金大字,也是从王咨臣收藏的《晚香堂苏帖》(苏东坡手迹,拓本)《滕王阁诗序》中辑录放大的。

“父亲勤于著述,有《南昌史话》《滕王阁史话》《新风楼诗词系年》《江西二十家人物年谱》等。”新风楼二楼厅堂的家具、装饰、摆设,依然是老先生在世的模样。站在窗户下的一张老书桌旁,王令策回忆说,印象当中,父亲就在那张书桌上没日没夜地写。数十年的摩擦,使得那张老书桌表面泛着明亮的光泽。

古籍薪火代代相传

作为新风楼的继承者,延续好江西近代古籍守护与收藏,不完全是出于使命感,在王令策看来,更多的是一个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托付。

从2011年到现在,王令策一直忙于整理父亲留下来的文稿,目前已达数百万字,涉及文学、文献、文物鉴定等十多个门类,下一步争取将父亲的文集出版成书。

纸虽寿千年,但长期束之高阁也实现不了传承和利用的价值。让古籍“活起来”,更要使之“传下去”。王令策仍遵从父亲的话“藏书是自己的,知识是社会的”,家里的书一律免费借看,但凡有古籍研究者或相关部门前来求助,他都热诚相助。曾经有高校提出借珍本做展览,王令策毫不吝啬。用他的话说,这是“嘉惠当代,泽被他人”的事情。

去年5月5日,是王咨臣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王令策与南昌市新建区合作,在沁田书院成功举办新风楼藏新建地方文献展。活动展出了新建地方文献50余种和曾国藩、李鸿章晚清近代名人信札等,还举办了座谈会,吸引了不少学者参与,参观者甚众。古籍的活化利用,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用好新风楼珍藏的典籍,王令策的好友、作家杨建葆同样是践行者。多年来,他通过新风楼所藏的典籍,发掘出明末清初享誉全国的江西新建名医喻嘉言的史料,并与邱慈桂、王令策等主编出版了《江南圣医喻嘉言》,全方位彰显了喻氏的学术思想。

作为民间藏书人,王令策并不孤独。在离新风楼200多公里外的杨万里故里——吉水县湴塘村,杨万里后人杨巴金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利用杨氏总祠中保存的1491块清乾隆年间的《杨文节公诗文集》珍贵家刻板,多年来悉心整理、校注最具版本价值的《诚斋集》,终于在2021年出版了《家刻本校注》一书,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

新风楼贯穿了一个家族的理想,关乎文化传承与坚守,《诚斋集》的校注出版何尝不是如此。王令策说,古籍本身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他希望能延续父亲乃至这个家族的藏书梦想,让这一份份珍贵的资源,真正发挥出充实中华文明典籍库的作用。王令策、杨巴金,以及他们的“朋友圈”,都在孜孜不倦地践行着。

□ 本报首席记者 毛江凡 记者 张 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