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张飞讲历史原创首发,图片源于网络,侵删,如有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论语》中说“宽则得众”,一个待人宽厚的领导者,必然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拥护;相反,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领导者,则很难得到部下的信服,必然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地步。陈琳的老东家袁绍,就是个气量狭小的老板。

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尖锐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1)

郭嘉

不善于用人的袁绍

早在袁绍召集人马准备进攻曹操的时候,谋士田丰就劝阻袁绍说:“曹操用兵厉害,人马虽少,不可轻敌,不如和他长时间相持等待时机。”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2)

袁绍不但不听,反而把田丰关进牢房,袁绍在官渡失败后,狱卒向田丰祝贺,认为袁绍必将会从此重用田丰。

田丰苦笑道:“袁绍心胸狭窄。如果他胜了,可能在高兴之余放了我;如果他败了,必然恼羞成怒,我必死啊!”果然,袁绍败退回来后杀死了田丰。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3)

袁绍的另一个谋士许攸,是个贪利的人, 平时喜欢弄点灰色收入。袁绍在官渡前线与曹操相持的时候,许攸建议袁绍乘虚进攻许昌,袁绍不听。

不听还算了,由于许攸和曹操有交情,袁绍还怀疑许攸是曹操的卧底,正在此时袁绍得到报告,说许攸的家人在后方贪赃枉法被抓起来了。袁绍抓住这小辫子打算治许攸的罪,许攸一看袁绍不足以成大事,星夜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前来,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跑出大帐迎接许攸,曹、袁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4)

其实袁绍那边人才的质量,并不比曹操这边逊色多少,沮授提出袁绍应该“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实际上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不谋而合,田丰、许攸等人也是智谋之士。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5)

可惜这些人才都被袁绍的小心眼害了,田丰进了大牢,沮授被晾在一边,许攸则被迫投奔了曹操。武将中最有谋略的张郃,也因为担心受到迫害而投降曹操。

打下袁绍后,不少人劝曹操慎重,暂时不要进攻处于边陲之地的乌桓,曹操执意不听,虽然征伐大获全胜,但在回军的途中,曹军陷入了天寒地冻的荒原地带,连续两百里都没喝到一滴水,粮食也吃光了,“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

回到邺城,曹操并没有因为战役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他下令找到那些当初劝阻他的人,一一加以封赏,说:“我这场胜利完全是侥幸,各位的建议才是万全之策。因此我十分感谢各位,恳请你们以后有什么意见尽管说,不要有顾虑。”能够冷静分析自己的得失,这比起失败后杀死田丰的袁绍来,不啻有天壤之别。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6)

邺城

不仅是敌方阵营的人才得到了尊重,曹操对革命队伍里那些“叛徒”,也有着宽容大度的一面。

魏种

曹操起家不久,正在和袁绍、吕布等人拉锯对抗的时候,他的盟友张邈背叛了他,与吕布联合。曹操此时家底薄、势力弱,很多人见势不妙,都投奔了张邈一方。

面对这种情况,曹操自我安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可能走完,比如魏种就不会背叛我。”不料没多久魏种也跑掉了。

曹操感到特失败,发狠说:“好你个魏种,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去啊!除非你往北跑到胡地,往南跑到南越,否则我绝饶不了你!”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7)

风水轮流转,曹操成了胜利者,魏种被俘虏了。众人正等着看魏种怎么被整死呢,曹操叹了一口气说:“魏种是个人才啊”,派他当河内太守。

毕谌

在这次背叛事件中,毕谌的家人也都落在张邈手里,曹操故作高姿态说:“你母亲在张邈那里,你还是到他那边去吧。”

毕谌跪下磕头,表示尽管如此,自己也没有异心,在场的人都被这主臣和谐的一幕感动得流泪。不料毕谌一转身,就忙不迭地投奔了张邈,曹操被狠狠涮了一把,那个尴尬就别提了。

后来,毕谌也成了俘虏,大家都觉得他死定了,谁知曹操却表态:“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这正是我需要的人啊!”不仅没治毕谌的罪,还让他去曲阜当鲁国相。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8)

毕谌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曹操对人才的宽容,不仅仅体现在“不记仇”上,也体现在对人才的定义上,针对东汉人才制度的弊病,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挑战世俗礼法,把"德行”、“名节”、“门第”这些迂腐的选材标准放到一边,公开表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选材精神。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天,曹操发布的《求贤令》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9)

求贤令

建安十九年, (公元214年)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对此举例说明:“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六十三岁的曹操虽然年老,对人才的渴求却更加强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他认为“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10)

”甚至直接指出要求属下对于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这么做,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到了东汉末年,一个平民想当官,只能走两条路。一条是所谓"明经取士”,把经书读烂读透,最好能作详细注解,参加政府的考试;另一条是“举孝廉”,当一个品德高尚的孝子,由地方政府推荐出去当官。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11)

时间久了,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出现了很多书呆子和名不副实的“孝子”。名门士族基本垄断了权力市场,有才能的平民被压制在社会底层难以出头。

曹操对这一切看得十分真切,他知道要想成就大业,光靠那些眼高手低的名门士族远远不够,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才是制胜王道。尤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实力才是硬道理,拘泥于那些迂腐的人才标准,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他使用人才不问出身,大将于禁、乐进就是从士兵里提拔出来的,所谓“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他使用人才不太要求品格,主要谋士郭嘉行为不够检点,他也不以为意。他甚至不管对方是不是来吃闲饭的,一律来者不拒。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12)

曹操骗来徐遮

为了从刘备阵营中挖来徐庶,他按照程昱的建议,把徐庶的母亲搬到许昌。先是厚待徐母,企图让徐母写信召唤徐庶来降。

在被断然拒绝后,他又让程昱用计骗得徐母手迹,仿造其字迹伪造书信,把救母心切的徐庶骗到许昌。

发现被骗的徐庶,悲愤之余立誓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计一谋,只是待在曹操的阵营里领薪水,与活死人无异。纵然如此,曹操也始终对徐庶厚待有加,并没有一点穿小鞋的意思。

曹操有哪些管理的案例 有容乃大的服人术(13)

在东汉末年的割据群雄中,曹操家世背景算不得显赫,军事实力也算不得雄厚。但是他那种在《短歌行》中表达出来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聚才理念,他那种只求人才、不拘一格的人才方针,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用人气度,为他最终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今天的张飞讲历史就到这里了,欢迎评论留下观点,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