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1)

5月1日,《生活大爆炸》最后一集宣布正式杀青。该剧主演“谢耳朵”吉姆·帕森斯、“佩妮”卡蕾·库科、“莱纳德”约翰尼·盖尔克奇、“霍华德”西蒙·赫尔伯格、“拉杰什”昆瑙·内亚、“艾米”马伊姆·拜力克和“伯纳黛特”梅丽莎·劳奇最后一次同台。“霍华德”西蒙·赫尔伯格分享了一张他们紧紧相拥的合影,纪念这一珍贵时刻。

《生活大爆炸》的演员们透露他们都已经阅读了剧集最后一集的剧本。

卡蕾·库科(佩妮的扮演者)几乎不停地发布关于这部CBS喜剧在拍摄的最后几天的情景。她之前发布了幕后的内容,然而,周三她分享的内容,表明该节目终于杀青结束了。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2)

这位明星在Instagram上展示剧本的最后一页,对于粉丝来说幸运的是,没有任何剧透。图片上只显示最后的单词:“系列结束”。

库科还贴了几张照片,表明她在桌旁啜泣很久。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3)

她的同事昆瑙·内亚(拉杰什的扮演者)分享了一个类似的图片,揭示了演员聚集在一起阅读最后一集剧本。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4)

联合主演梅丽莎·劳奇(伯纳黛特的扮演者)发布了一张与演员坐在一起的照片,她也透露了该团队聚在一起阅读该系列节目的结束部分。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此前宣布《生活大爆炸》将在第12季结束,该节目将在5月16日(北京时间5月17日上午8点)播出最后一集,据说这一集长达11小时。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5)

“我们,演员,编剧和工作人员一起,非常感谢节目的成功,旨在提供最后一季,将《生活大爆炸》带入史诗般的结局,”一份来自CBS的声明。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6)

作为一部主打科学的情景喜剧,12年间有很多重量级的科学大咖,受邀在剧中进行客串。

比如,斯蒂芬·霍金就在《生活大爆炸》第5季第21集本色出演,一度引起轰动。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7)

美国理论物理学前沿理论"弦理论"的领军人物布莱恩·格林,曾在第4季第20集中进行演讲;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8)

作为把冥王星踢出行星序列的男人,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奈尔·德葛拉司·泰森,也在第4季第7集中进行客串。

还有更多德高望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分散在全集的不同剧集中,风趣幽默地呈现出科学家的日常。

但是!第12季的最新一集,刷新了全季客串人员配置的巅峰,堪称史上分量最重的一集!

从没有过任何一集,能够同时汇聚如此多的科学大咖!

《生活大爆炸》中多次提及诺贝尔奖,这也是谢耳朵梦寐以求的科学界最高奖项。

而在本季第18集中,真正的诺奖得主来了!而且一来就3位!

这一集中,谢耳朵要邀请科学界的杰出人士,前来参加一场学术招待会。

那么,我们来看看他都邀请了谁~

第1位

乔治·斯穆特(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9)

乔治·斯穆特创建了“时间和距离宇宙球形”模型来追踪宇宙的变化,佐证了宇宙大爆炸和宇宙演进的规律。

其实,他早在10年前的第2季第17集就曾出现,用一句台词把谢耳朵怼的哑口无言。

10年后,他再次出现,也再次把谢耳朵嫌弃了一番。

第2位

弗朗西斯·阿诺德(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10)

作为历史上第5位获得化学奖的女科学家,阿诺德效仿自然进化,开创出了造福人类社会的高阶魔法——定向进化。

她率先发现酶分子新的杂泛性和蛋白质定向进化方法,通过人工干预使突变的蛋白质降低对有毒化学品和非再生能源的依赖。

这一发现使进化不再依赖盲目的自然选择,而是根据人类的理性思考和意愿,对进化做出定向引导。

第3位

基普·索恩(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11)

基普·索恩与搭档历经数年建成了LIGO引力波探测装置,并在2016年成功观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波”。

这也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引力波。

这一成就让基普·索恩一战封神,拿下了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他的成就还不止于此 ——

前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人类首张黑洞照片”。

但是在黑洞照片披露之前,第一个描绘出黑洞样子的人,就是基普·索恩。

在人类所有对黑洞外观的预言中,被公认最形象的,就是电影《星际穿越》中,卡冈图雅黑洞的样子。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最喜欢什么(要和谢耳朵说再见了)(12)

基普·索恩作为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不仅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黑洞的模型,还亲手动笔在剧中写下整整一黑板的公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综合自新京报、微信公号“时间观点”、新浪网“北美留学生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