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夏天,凶猛的洪水奔向了江西九江市,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险情,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遭到了巨大的威胁。

就在这时,一批人民解放军带着装备紧急加入了九江市的“抗洪战场”,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无比凶险的“考验”。

几天之后,洪水如人们所料想的那样裹挟着泥沙朝九江市袭来,由于时间紧迫,还有几十万群众没有来得及安全撤出既定区域。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解放军的指挥员们果断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战士们用身体组成人墙,挡住奔涌而来的洪水,死守30分钟,为几十万的九江群众转移创造时间。

那一天,整个防洪大堤上都弥漫着一股“壮烈”的气氛,在场的记者们纷纷用自己的镜头和纸笔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那么,这些抗洪战士的结局如何呢?在这场“九江抗洪”的战斗中,还有哪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呢?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1)

下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一 泛滥成灾的“长江”

在我国的历史上关于长江泛滥的故事已经屡见不鲜了,很多人把长江称为是“南方地区的母亲河”。

但长江在滋养了中国南方几亿人口的同时,也使得这片土地饱受“水患之苦”。

根据《汉书》记载,早在汉文帝时期长江中下游就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洪水,但是当时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人口也不如今天繁密。

因此,当时的几次洪水并没有得到汉朝官方的重视,后来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的洪水治理也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

在历朝历代的史书记载中,长江流域光是有据可查的大规模洪水泛滥次数就达到了214次,这些天灾给长江沿岸的老百姓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更是难以用确切数字来统计,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民国年间。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2)

在民国不到四十年的历史当中,长江流域就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洪水,其中尤其以1931年的洪水最为严重。

从当时各地呈报上来的数据来看,长江中下游的堤岸溃口达到了惊人的354处。

不过,考虑到民国官员们一贯“欺上瞒下”的行事作风,真实的数字远远比纸面上所呈现的数字要大得多。

由于民国时期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

所以,很多老百姓不得不在洪水到来以前拖家带口地外出逃亡,运气好一点的能够勉强撑过这次天灾,运气不好的就直接成了路旁无人过问的“尸首”。

不过,这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也算是一种解脱,当时的人们根据长江中下游爆发洪水的情况编出了一则顺口溜:“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灾在九江”。

意思是说,每当长江发洪水的时候,湖北荆州、武汉一带就是最为危险的地方,而江西的九江一带每每遇到了洪水泛滥的情况都会成为“重灾区”。

因此,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饱受着洪水带来的困苦与打击,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3)

为什么人们会说“灾在九江”呢?

原来是因为九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的一部分连接着川江、汉江和洞庭湖,而另一部分则连接着江西本地的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以及修水。

因此,九江一带很容易成为大量水流的汇聚地,使得这里洪水频发,1998年的夏天,全国多地都遭遇了罕见的大暴雨,长江干流的水位一路疯涨,很快就到达了警戒值,面对着突如其来的险情,九江这座城市也被推到了生死攸关的路口。

眼看着越来越高的水位,大家都知道一场“世纪洪水”已经无法避免了。

可是,九江人民的希望到底在何方呢?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4)

二 人民呼唤“子弟兵”

看着天上昼夜不停的雨点,大家的心里都万分焦急,在最危险的时刻,中央命令驻扎在江西省的解放军战士们迅速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彼时九江段的水位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3米,相当于在老百姓的面前筑起了一道七层楼那么高的“水墙”。

由于洪水的日夜冲刷,九江市的防洪大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因此,在水位还没有完全涨起来的时候,当地的解放军就已经来到了大堤上,观察着水位的动静。

在到达九江市后,众人立刻开始着手准备“抗洪救灾”的事宜。

一时之间,无数的解放军战士都聚集在了九江,大家有的铺电线,有的跑运输,还有的人干脆当起了“流动工人”。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九江市面临的第一波洪水并没有给大堤造成多大的伤害。

然而,正在大家为此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真正的危险却突然来临了。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5)

九江市于同年8月7日凌晨再次下起了瓢泼大雨,当时很多的战士们刚刚从抗洪前线撤下来准备休息,可是他们一听到雨声又本能地爬了起来。

听着密密麻麻的雨点声,大家知道这回的战斗恐怕要比想象中的要严峻得多。

果然,当大家赶到九江大堤的时候,这里已经聚满了各个部队的官兵,大家听到窗外的雨声几乎都立刻赶了过来,生怕行动慢了耽误了救援。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斗志昂扬的样子,现场的指挥员也很受触动,他向大家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后开始向各个部队派发他们的任务。

其中,陆军第一集团军第三师一个反坦克连接到了驻守九江大堤的任务,这个任务可以说是整个“九江抗洪战役”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如果九江大堤有失,其他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功亏一篑”,一时间,所有的重担都被压在了该连连长的肩上。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6)

当时,连长命令指导员胡维军同志带着其他三个战士在大堤上展开巡逻。

可是,没过多久的工夫,胡维军他们就发现了一个要命的隐患:由于洪水的影响,大堤的外围居然出现了一眼可怕的“泡泉”。

所谓的“泡泉”是一个专业名词,简单地来说,就是水流从大堤的内部喷涌而出,因为此时的水流往往都很湍急,而且还裹挟着不少的泥浆和沙石。

所以,它会对整个大堤的稳定性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旦大堤上出现泡泉,轻则造成大堤的损耗,重则造成堤毁人亡的悲剧,看着不断喷涌而出的“泡泉”,战士们的心一下子都悬了起来。

事已至此,必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了,胡维军立刻将此事报告给了连长,随后又派出几个战士通知大堤沿线的居民和部队赶紧撤离。

如果大堤发生了意外,他们将与整座大堤共存亡!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7)

等到战士们全部集合完毕以后,连长向全连下达了三条任务:

第一、派出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潜入洪水当中寻找泡泉的源头。

第二、一部分战士尝试从大堤的内侧堵住泡泉,另一部分战士跳入水中,用身体保护大堤。

第三、由胡维军带领几个战士去附近寻找沙包和石头,以便大家及时堵住大堤上的缺口。

布置完了任务以后,连长用坚定的语气对大家命令道:“从现在开始,全连守卫大堤三十分钟,为群众争取撤退的时间。人在堤在,大家必须要完成任务!”

战士们一个个目光如炬地盯着前方,仿佛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不一会儿,几个战士跳进水中,用自己的身体艰难地抵挡着洪水的猛烈冲击,他们的脸上尽是狰狞的表情,看得出来,每坚持一秒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万分艰难的。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8)

另一边,几个战士背着上百斤的石头和麻包在大堤上艰难地前行。

此刻,只要战士们在大堤上多坚持一秒钟,九江市的群众就会多出一份安全的保障,抢夺时间就是在挽救大家的生命!

这时候,几个群众坐着救生筏来到了大堤的外围,看着群众们的身上居然没有救生衣,连长的心里非常焦急,他当即命令大堤上的战士脱掉身上的救生衣递给那些群众,在他们看来,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突然,先前被派出去寻找泡泉地点的战士回来了。

只见他们从水里探出头向连长报告说长江里的淤泥实在太厚,根本看不清大堤损坏的具体位置,眼下如果不迅速堵住“泡泉”,后果将会是无比沉重的。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9)

在关键的时刻,指导员胡维军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战士们裹着棉被将麻包一个个地扔到水里去。

因为战士们的棉被能够吸水,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保护。

而战士们站在水里也可以保证麻包不会倒,在大部队还没有完全到达的情况下,反坦克连的战士们也只能这么做了。

万幸的是,在战士们准备拼死一搏的时刻,团长洪永生带领全团其他的战士一起跑步赶到了大堤上。

看着援军到达,大家的脸上才显现出了一丝轻松的神色。

接着,团长向大家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反坦克连的坚守,大部队得到了宝贵的时间,现在群众都已经被安全撤离,接下来就到了吹响总攻号角的时刻了!

说着,洪永生就命令手下的战士们将一辆辆车开进了洪水之中,这些卡车平时都是部队拿来训练用的,洪团长对这些“宝贝”十分宠爱。

可是,眼看着洪水的水位越来越高,洪团长也只能够“忍痛割爱”了,事后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洪永生对自己的做法也并不后悔。

可是,光靠着洪永生带来的这些汽车还是无法彻底挡住凶猛的洪水,就在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刻,洪永生接到了上级的“新命令”。

在这一道命令当中,上级的指挥员要求洪永生采用一种新的“战术”来对抗洪水,而这个所谓的“新战术”,也必将永载于中华民族的史册当中。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10)

三 打桩战术 守护平安

考虑到了当时战士们抗洪的实际情况,上级指挥员决定再向九江前线增派三个团的人马。

同时,大家也在九江一带采用“新战术”,力求将洪水挡在居民区之外。

其实,所谓的新战术也是无奈之举,当时洪水已经对大堤的很多地方造成了冲击,一些战士们稍微一用力就可以将钢筋扎进大堤里,这也就意味着,大堤随时可能会垮塌。

而大家也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为了尽可能地将洪水挡在居民区以外,指挥部命令战士们用手里的钢筋和工具打下一个个“钢铁桩”。

为了九江的抗洪战役,总指挥董万瑞将军特意向中央军委请示调来了一批精干的工兵部队投入战斗。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11)

这些钢铁桩的中间全部被填上了麻包和石头,战士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眼神坚毅地注视着前方。

这是一场必须取得胜利的战斗,因为他们的身后是成千上万的九江群众。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抗洪的战士们集体站在由钢筋搭建的工事上面,用身体阻挡着洪水的波涛。

当时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解放军战士回忆道:“大家组成了一到人墙,一波洪水冲过来,几个战士被冲走了,立马就有一批新的战士补上来。之后洪水又冲了上来,又有几个人被冲走了……”

这时候,陆陆续续有附近的群众赶到阵地上慰问解放军战士们,他们有的拿着食物,有的提着热汤,看着战士们的样子,大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其中有一个名叫黄丽珍的女士,她与解放军战士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后来各大报纸的宣传重点。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12)

由于当时正好是夏天,九江一带的气温达到了35度以上,为了让解放军战士们能够轻松一点,身为下岗工人的黄丽珍,带着自己的几名同事一起给战士们送去了“解暑汤”。

这些战士们大多只有二十几岁,有的甚至才刚刚成年,看着这些年轻的孩子们,黄丽珍的心里十分不舍。

她带着几个工友主动找到解放军的指战员问道:“可不可以让这些战士们扯下来休息休息,房子我们不要了,东西我们也不要了。”

面对大家都一番好意,指挥员还是维护着人民军队的原则,对于解放军战士们来说,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既然此刻洪水来临,人民群众有着生命危险,他们没有一丝一毫撤退的理由!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13)

九江的洪水灾害足足持续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无数的解放军战士们昼夜奋战在抗洪的第一线。

当战斗结束以后,记者对董万瑞老将军进行采访的时候,谈及自己的“休息问题”时,老将军颇为感慨地说道:“这些战士都是多好的兵啊!世界上再也没有这么好的兵了。战斗的时候我们的兵都不睡,我们又怎么能睡呢?”

1998年9月中旬,九江一带的洪水慢慢地退去,解放军战士们也到了必须撤离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董万瑞将军特意命令大家伙在清晨的时候悄悄撤离。

但当解放军战士们准备撤离的时候,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九江群众自发地来为他们送行,当时的情景在今天看来依旧令人深感震撼。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14)

四 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同年9月15日清晨,前来支援抗洪战斗的解放军战士们纷纷背上了行囊,踏上了回营的军车,他们曾在九江奋战了几十个日夜,只为了守护一方平安,如今要离开了,他们也不希望打搅任何人。

但当解放军的军车驶离他们的临时驻地时,他们看到街道两旁站满了前来为他们送行的群众,人群当中爆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致谢声,将原本狭窄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解放军战士们不得不放慢车速与大家含泪道别,不少的群众从自己家里拿出了东西想要慰劳解放军,但这些东西却被战士们一一退回了。

不管怎么说,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一刻也不能够忘记!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15)

从解放军们的临时驻地到九江火车站,一共只有五公里的路,但那天军车却开了足足四个多小时,随军的记者们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来这感人的一幕。

这些照片后来被陈列于九江市抗洪纪念馆内,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这既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也是我国“军民团结”的最好写照。

当解放军官兵们撤离以后人们才发现,在他们临时居住的地方还存放着32万斤大米、9万件衣服和170多万元的捐款……

这些都是解放军官兵们默默留给九江人民的,直到他们离开此地也没有“声张”。

时至今日,当人们再度回看那段历史的时候,依旧会被当时人们身上那种伟大的抗洪精神所感动,今天的九江市特意建起了一座抗洪纪念碑,以此来铭记当年的那段历史和那群最可爱的人。

而关于解放军官兵们抗洪的故事,许多年来也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流传着。

真实的抗洪老百姓(98年长江大堤即将溃决)(16)

从来就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有的只是一个个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他们曾经也是儿子、父亲、丈夫,但当他们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们就只剩下了一个身份——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们的军队是一支号称“人民子弟兵”的部队,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我们的战士正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心里对人民有着无比真挚的情感。

当嘹亮的军号声缓缓响起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那些曾经为了我们的解放事业奉献牺牲的英雄。

但每个时代都不缺少英雄,只是他们大多平凡而无名,普通而又伟大。

他们所做的一切既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声,也不是为了团体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今天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位英雄的付出与奋斗。

人民脸上的笑容,对于他们而言胜过一切奖章与荣誉!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