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普"数据出炉,我国的总体出生率为10‰左右,总体生育率为1.3,根据人口世代更替的最低标准,总体生育率需达到2.1。那么2.1对应的出生率应该是多少,我们目前较2.1的标准少生了多少?

中国20-35岁的育龄妇女约占总人口的20%,即2.8亿,按每人生育2.1的标准,2.8亿×2.1=5.88亿。按平均生育年龄25岁计算,这5.88亿要平摊在25年内出生,即每年2350万。

2350万除以14亿,等于16.8‰,这是在不考虑死亡的前提下,而我国每年的人口死亡率为7‰,则事实上的出生率若想达标,应为23.8‰,约等于24‰。

24‰对应2350万人,而我们2020年实际出生人口为1200万,刚好少一半。由于2.1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将死亡考虑在内,因此不需在16.8‰的基础上再增加出生人口去抵消死亡,而直接用2,350万对应24‰。

因此,2.1的生育率对应中国24‰的出生率。

出生率怎么理解(直观认识出生率)(1)

最接近这个出生率的年份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分别是1974年的24.8‰、1975年的23.0‰和1987年的23.3‰。

这些年份里,按照2.1的更替标准,净出生率都是16.8‰,但由于那些年份的人口死亡率更高,因此真实出生率必须高于24‰才能符合标准,则从1962年到1973年这十年,我国出生率均高于27‰。

此后,一直到1980年代,总和生育率普遍高于2.2,60年代某些年份甚至达到6-7,加之那时我国国力薄弱,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扎堆生育的确对国家的资源供应和经济调配造成了很大压力。

也正是在1962年,中央发出了计划生育的提倡,1982年被定为国策。当育龄妇女在人口中的占比逐渐降低时,计划生育的作用便更加明显。

出生率怎么理解(直观认识出生率)(2)

要知道24‰的出生率是建立在所有育龄妇女未来25年内大都会生孩子,而且是两个的基础上,从现实情况看,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降低生育要求,则死亡率也要大幅降低,然而一方面,死亡率降低速度明显低于出生率降低速度;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未来会有一段时间的人口集中去世,死亡率反倒提升,而那个时候人口总量的下降就是必然。

目前我国1.3的生育率意味着,每过一代,出生人口少一半,到2050年,叠加生育率还要降低的因素,届时每年出生的人数可能在500万左右或更少,我国人口可能因此每年净减1000万人以上。

出生率怎么理解(直观认识出生率)(3)

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源于环境资源压力和经济制约,是时代的产物,现在放开生育一样是时代产物,环境资源压力仍然存在,人均GDP仍处于国际较低水平,但现在我们看待人口的眼光肯定和几十年前不一样了。以往过多人口被视作"包袱",那时我们除了硬抗也没别的办法;现在的人口虽然更多,但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素质的提高,让我们把人口视为"存量",有效盘活存量,人口就变成"红利",国内的"大循环"战略还要靠我们14亿人的世界最大单一市场发挥作用。

如果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有现在的国力,计划生育政策也不会出现了,只能说时代使然。如今我们认识到人口的价值,但是大家又不愿生了,这就有点像《茶馆》里王力发的"吃豆论":“有牙的时候没豆吃,等有豆了,牙又没了。”不过,存在即合理,还是要期待有一天,牙会有的,豆也会有的——以现代人想不到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