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梳理完了山东省的地名。其间,有过反复,有过彷徨,有过喜悦,有过沮丧,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宜阳自古以来一直是洛阳的吗(中原地名探究宜水之阳)(1)

宜阳地图

【地名由来】

宜阳地域本为战国时韩国首都,韩景侯迁都阳翟以后,在宜阳建县,此为宜阳称县之始,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宜阳自古以来一直是洛阳的吗(中原地名探究宜水之阳)(2)

《战国策》:"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贮积丰富"。终战国几百年,宜阳都是首都或重镇,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光。据称张仪曾言——今宜阳、洛阳为天下之市朝,是天下人争名逐利之地,足以证明宜阳城的显赫了。

宜阳自古以来一直是洛阳的吗(中原地名探究宜水之阳)(3)

宜阳因地处境内西部宜水之阳而得名。宜水即今天流经韩城古镇的"韩城河"。韩城河干流长43公里,总流域面积263平方公里,发源陕县,流经渑池、洛宁,在韩城镇汇入洛河。

宜阳自古以来一直是洛阳的吗(中原地名探究宜水之阳)(4)

韩都故城

韩城河畔,有韩都故城依然矗立。韩都宜阳故城是之一的早期,位于今宜阳县城西25公里的韩城镇东侧,是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该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建筑艺术、丧葬习俗、社会风俗以及古代都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宜阳自古以来一直是洛阳的吗(中原地名探究宜水之阳)(5)

宜阳风光

宜阳地处洛阳市西南部,东与高新区、洛龙区亲和,西与洛宁县相连,东南与伊川、嵩县接壤,北与新安、义马、渑池为邻。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辖11镇5乡1个工矿区办事处、1个正县级产业集聚区,353个行政村,总人口69.5万。县城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宜阳地域,夏、商属豫州雒西地。

西周属周南地,为召伯听讼之所。

春秋归晋,亦曾为毛国地。

战国为韩宜阳邑,韩景侯由宜阳迁都阳翟之后,在宜阳建县。

宜阳自古以来一直是洛阳的吗(中原地名探究宜水之阳)(6)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灭东周(今巩县孝义镇西)设三川郡,其辖境大致为灵宝以东,中牟以西,黄河以南及北汝河上游地区,宜阳属之。

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汉王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隶属不变。汉武帝为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分全国为13州,其中京师地方称司隶校尉州,宜阳属之。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阳二郡西境,置弘农郡,郡治灵宝,辖11个县,宜阳属之。

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宜阳属司隶校尉州弘农郡。

三国时,宜阳在魏国境,仍属弘农郡。

东晋十六国时,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宜阳历属汉,前赵、后赵及后秦等。

南北朝仍以州、郡、县相称,南朝宋,宜阳仍属弘农郡。北朝魏,宜阳属河南郡(齐、梁、陈时期,宜阳属北朝)。北魏孝昌初(525年), 置宜阳郡,辖宜阳,新安(今渑池境)、东亭(今嵩县境)三县。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 魏分东、西,宜阳县归属无常。东魏,置金门郡,兼置阳州。天平四年(537年),废金门郡,置宜阳郡,辖宜阳、南渑池、金门三县。另设甘棠县,属新安郡。西魏文帝时(535~551年), 阳州下辖宜阳郡,郡治洛宁,又于今洛宁境分置北宜阳县,治黄卢城,属宜阳郡。废帝二年(553), 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隋义宁二年(618年) 改为永宁县。北周明帝(559~560年) 曾于一合坞置宜阳县。旋废,置熊州,属宜阳郡,继又更熊州为昌洛县。

隋代开皇初,废宜阳郡为县,归属河南郡。开皇十八年(598年), 将宜阳县改为洛水县,仁寿四年(604年), 改甘棠为寿安(今河下一带),并于大业元年(605年) 初,废洛水、熊州人宜阳县。又于大业四年(608) 增设兴泰县(今赵保,隋末废)。义宁元年(617年),移寿安于九曲。宜阳、寿安、兴泰三县(均为宜阳境)同属河南郡(兴泰曾一度属襄城郡)。义宁二年(618年) 复置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三县,并改宜阳郡为熊州。

唐代,宜阳属于河南府。武德二年(619年) 更宜阳县为福昌县。贞观元年(627年), 废熊州。福昌、永宁二县隶属谷州(今渑池境)。贞观七年(633年), 寿安复移于今治,改属洛州。武周长安四年(704年), 复置兴泰县,隶属河南府。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兴泰并人寿安。唐显庆二年(657年)福昌县属河南郡。

五代后梁时,宜阳属于西京的河南府。后唐时,改福昌县为福庆县,仍属河南府。后晋时,宜阳归于西京(洛阳)的河南府。

北宋沿袭唐制。宜阳属于河南府。北宋又改福庆县为福昌县。庆历三年(1043年) 改寿安为镇,四年(1044年) 复为县。熙宁五年(1072年) 入寿安县。元祐元年(1086年) 复置,属河南府。

金大定六年(1166年), 改寿安县为宜阳县,属金昌府(原河南府改名),福昌属嵩州。

元代福昌县和宜阳县同属河南府。惠宗至元三年(1337年), 福昌并人宜阳县仍属河南府。

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通称省,宜阳县属河南府。

清代恢复省称,省下为府、州,再下为州、县,宜阳仍属河南府。

民国时期,河南区划多次变动。北洋政府废府改道。民国二年(1913年) 2月,改河陕.汝道为豫西道,辖19县,宜阳属之。民国三年(1914年) 6月,又改豫西道为河洛道。宜阳亦随着道的改变而从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 撤销河洛道,改为豫西行政公署,宜阳当属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省下设行政督察区,宜阳属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军侵占宜阳,此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抗日先遣队挺进豫西,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在宜阳境以及和邻近县交界地区,相继建立宜阳、洛南、伊西等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宜阳县解放,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设宜南、宜北两县,宜南县政府设在南留后迁到白杨,属豫陕鄂第三专区(后改为豫西三专区)。宜北县政府先后在韩城、柳泉,属太岳第五专区(后改为豫西一专区)。

1949年2月,宜南、宜北两县合并,仍称宜阳县,归属洛阳专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宜阳建制未改,仍属河南省洛阳专区。

1986年4月,洛阳专区撤销,宜阳改属洛阳市。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