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的服饰文化(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1)

达斡尔族的服饰文化(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2)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乡。

达斡尔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17世纪前,达斡尔族的祖先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当时,达斡尔服饰的原料主要选用兽皮。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被迫南迁,并有部分族民迁徙至嫩江流域和呼伦贝尔。南迁后,达斡尔族农业迅速发展。厚实沉重的兽皮制服饰很难适应农耕业的需要,纺织品便逐渐成为达斡尔服饰的另一种重要原料,出现了以棉布制作的日常服饰和款式、工艺非常讲究的绸缎礼服。

聚居于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的达斡尔人,从事传统的渔猎业、农业和畜牧业。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决定了达斡尔服饰的多样性,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狩猎时期的达斡尔传统服饰文化。这一阶段,多以鹿皮、狍皮、狐狸皮为原料,制作狍皮被、狍皮长袍、皮裤、皮靴、手闷、皮帽、皮裤等。达斡尔人熟皮技术非常精良,熟制后的毛皮柔软质感好,用它制作的服饰很受北方民族青睐,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达斡尔服饰文化。

受满族服饰文化影响的达斡尔服饰文化。达斡尔族与入主中原的满族接触后,内地布匹大量流入,服饰用料有了质的变化,款式出现了达斡尔服饰与满族服饰交融发展的趋势。刺绣也逐渐成为达斡尔妇女、儿童服饰上必不可少的装饰,使达斡尔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完美,富有个性。

延续至今,达斡尔族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体系。达斡尔服饰以袍为主,从用料上可分为兽皮制服饰和纺织品制服饰。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帽子、袍子、裤子、靴子、手套及其配饰。

达斡尔族的服饰文化(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3)

达斡尔服饰传承人正在制作服饰

兽皮质

冬季皮袍:也称 “德力”,下摆过膝,取料为秋末冬初刚长齐绒毛的狍皮。其毛厚密实,不宜脱落,保暖性强。其款式为窝领或圆形短领,衣领两端呈月牙状,右衽紧袖,四面开衩。前后开衩长约 25 厘米,衩顶端补饰左右对称的几何图案,呈“×”形或圆环形。

春秋皮袍:也称 “哈日米”,长度在膝盖之上,皮料选自春季脱绒后长新毛的狍皮,其款式与 “德力” 大致相同。男款皮袍与女款皮袍样式相近,只在装饰位置上有差别。

皮裤:也称 “阿热斯·哈裤如”,以皮板为面,毛朝里。取料狍皮毛。男女款式相近。

高筒靴:也称 “德热特莫勒”,是用鞣制猂皮缝制而成。

短靴:也称 “奇卡米”,用狍腿皮鞣制后缝制而成,毛朝外,靴底是用鹿、猂或牛的脖颈皮鞣制而成。与短靴相配套的,是穿狍皮袜子,垫乌拉草,轻暖柔软,最适涉雪,猎人很喜欢这种穿着。

达斡尔族的服饰文化(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4)

制作完成的靴面

皮帽:也称 “米亚特 · 玛格勒”,把狍子的头皮整体剥下来鞣制后缝制,有双耳双犄角,狩猎时有助于伪装接近猎物。近现代,这种帽子逐渐演变成儿童的装饰帽,寓意孩子们像野兽一样健康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猎人。

手套:俗称 “手闷子”,冬季戴,用细皮条扎手臂上,手腕处有一道开口,必要时能从开口处伸出手。冬季劳动时戴长毛皮套袖,可防止冻手,劳动操作也很方便。

围裙:男款围裙用柔软猂皮或鹿皮制作,长过膝盖,围至后腰,在身后系带。皮围裙还要衬白布里子,有利于保持外衣裤干净和不受磨损。

纺织品质

长衫:男款称 “嘎格日”,女款称 “奥尔图 . 钦齐”。左开襟,下摆齐脚背,多为蓝色和深灰色,男女式样略同。

礼服:男款女款均称为 “库如木“。长身、对襟、宽袖,比长衫稍短。穿在长衫外,分出长短之层次。多用绸缎为料,衣边和袖口镶各种图案的边。女服重花色。男服重深颜色素面衣料。

达斡尔族的服饰文化(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5)

达斡尔女式长袍袖口上的绣花图案

靴子:也称 “斡洛奇”,布腰布底或是皮底,是春夏秋穿的便靴。

高筒靴:也称 “德热特莫勒”,布腰皮底有长绑带,里边穿毡袜垫乌拉草,系扎绑带不进雪,轻暖,适合冬季劳动时穿。还有犴腿皮拼缝的皮底靴子。

围裙:也称 “阔谢”,在劳动时候围系。女款围裙用布制作,有的还缝绣花草等图案。

达斡尔族的服饰文化(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6)

达斡尔帽子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对民族历史文化和手工艺制作传承,主要依靠口述及家族式手把手传承。

作为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达斡尔服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模式化的特点,这也就反映出达斡尔族人民在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这也使达斡尔传统服饰从单一的生活必需品,上升到了 “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 之高度,是解读达斡尔民族文化非常珍贵的艺术珍品。

来源: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天骄航空 航投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