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题目解析】这首诗写的是农民在水田中插秧的情景,写出了劳动的快乐。

诗歌语意浅显,理解起来没有难度。

第一个选择题涉及的是词语的理解,也没多大的难度——B项说“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明显不对。诗中说“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语言风格(刘禹锡插田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语言风格比较鉴赏)(1)

望如线”,写出了田埂的齐整,哪会是“蜿蜒起伏”。

倒是笔答题稍有难度——考查的是语言风格的比较赏析。

全国三卷历来喜欢出比较赏析题,一个课外一个课内,两首诗歌。这样既增加了难度,又激活了课内的诗歌学习,是个好题型。

这次出到了诗歌语言风格考点,还是有点意外的。因为语言风格应属于次重点考点,不常考,在复习时容易被忽略,这是其一;其二,即使复习到,因语言角度的分析涉及面较广也不容易掌握。

一般说来,回答语言风格从两个大方面作答,一是诗歌语言整体风貌或效果,一般四字概括,如“清新流丽”“典雅庄重”“通俗易懂”等;二是语言的具体特点,这个角度多,可从选词、韵律、修辞的特点上作答。

一般的思路是细读两首诗,分析各自的语言特点。

首先,从选词上言,《插田歌》多选用口语化词语,似是农民口中讲出,通俗易懂。《酬乐天》则选用典雅的词语来指称意象表达感情,如“烂柯人”“沉舟”“翻似”等,显得典雅庄重。

其次,从韵律上言,《插田歌》本为民歌,自然成韵;而《酬乐天》平仄严格,声韵调和。

再次,从修辞上说,《插田歌》平白如话,少用修辞,即使用到比喻,也浅显生动,如“田塍”如“线”。《酬乐天》则有用典,如“闻笛赋”“烂柯人”;对仗也工整。

怀旧空吟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总之,《插田歌》质朴活泼,《酬乐天》典雅平整。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语言风格(刘禹锡插田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语言风格比较鉴赏)(2)

下面是参考答案:

(1)《酬乐天扬州初逢习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2)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特点切入分析:

如果能分辨出两首诗一首是古体诗(民歌),一首是近体诗,我们就可以从概念出发,快速锁定二者的不同——古体诗倾向口语化,韵律自由,是民歌风;近体诗倾向于典雅,韵律严格,风格庄重。这样再结合具体诗句,事半功倍。

这样的方法很有启发性。象在修辞上,对仗、用典等几乎是近体诗所特有的,而古体诗多起兴、互文、顶针等。因此掌握些文体知识对解古诗鉴赏很有帮助,不仅在解答语言风格题上。

古代诗歌14类语言特色简释

1.冲淡。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作者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的《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绚丽。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歌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色彩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

4.真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反映了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5.委婉。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大多清新脱俗。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的。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穿”“便”“向”四个字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

8.自然。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真率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中幽暗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此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如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两句诗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被打翻了一样。

11.豪放。直率而有气势。其特点是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语气高昂,感情悲壮,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3.凝练。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张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高洁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出。

14.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之以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具有一种悲壮雄浑之美。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语言风格(刘禹锡插田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语言风格比较鉴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