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啥时候开始的(双减一年多哪些习惯变了)(1)

双减啥时候开始的(双减一年多哪些习惯变了)(2)

双减啥时候开始的(双减一年多哪些习惯变了)(3)

供图/视觉中国

2021年7月24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双减意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之后的一年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相关从业者面对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他们如何选择?各地各校聚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等不断提质增效,公立学校的老师们如何应对?就此,北京青年报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

前教培老师转行 客户还是“宝妈”

2019年,23岁的姜军入职一家教培机构,任语文老师。今年5月份,他决定转行去卖保险。

他说,自己的客户群体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之前做老师,客户群体主要是宝妈。“现在,给家庭成员配置保险,掌管一家财政大权的,还是宝妈。”现在他仍和孩子们联系,“前两天有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还让我帮忙给看稿子。”

从三尺讲台走下来,姜军并不觉得有什么落差。在保险公司,日常也有很多培训,如果做得出色,还能够以讲师的身份去做分享。

姜军说,自己要保持一种刚毕业时的心态,挣多挣少无所谓,但浑身要有一股拼劲儿。

入职公立学校 “不再觉得自己像销售”

为了更快留住新客户,机构甚至不再围绕解题思路做文章,而是直接给出标题党“阅读不用理解,你也能做对这道题”,对于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郭老师无奈地表示,“觉得自己像个销售”。与其被动等待命运,不如主动寻求改变。去年,小郭从教培机构辞职了。通过应聘,他成了公立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郭老师说,最大的变化是一节课的时长从120分钟变成了40分钟。站上讲台,他首先要做的是缩短自己讲课的时间。“我不再需要用段子讨好学生,让他们续课了。”

更本质的不同则是讲授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学校的讲台不再是老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学校里的语文课,要把舞台留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最初的两个月,我极力克制上课说话的欲望,思考怎么样去提问学生。”郭老师说,双减这一年,让他重新理解了“成就感”这件事,“在教培机构,老师享受自己极富个性的表达和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但现在,老师享受的是学生们站起来尽情地表达自己。”

小学低年级老师:“要在课程上下功夫”

经过了这一年,十一学校一分校的齐慧老师坦言,她习惯了双减政策以来的改变。

对她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放学时间延后了,以前3点半放学,现在要延长到5点10分,这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学校的延时服务,孩子们参加活动时非常开心。

在教学内容方面,双减后的新课标有了新要求。齐老师介绍,新课标不再拘泥于书本,而是以任务群的形式来呈现,一个学期设定几个任务,每个任务下面又再设定几个小任务。

对于一年级来说,老师更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此外,还要求跨学科融合,语数英、劳动、体育等课程都要结合起来。

“比如第一个月的任务就是培训习惯,第二个月就入秋了,结合秋天的气候,科学课、语文课、数学课都有相应的关联。”

齐老师认为,现在小学的新课标只是对成绩的硬性要求淡化了,但对学习能力的要求不降反升。新课标要求提质增效,老师们要在课程上下功夫。齐老师说,他们从暑假开始就一直在做封闭研讨,认真研究一年级的教学需要分成几个任务群,最后具体到每个课时能完成一个任务的哪个部分,要怎么做才能达到效果。开学后,老师们还每周开研讨会,调整教学安排。

虽然双减政策后老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但也有很多益处。比如学校可以在低年级的延时服务时开展很多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则能够在学校写完作业,这也减轻了很多家长的负担。齐老师还表示,现在学生的家长整体素质都比较高,对教育都很重视,也很配合学校的工作。

毕业班老师:责任比过去大得多

毕业班的老师对双减政策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觉得自己的责任明显比过去大很多。

霍老师是一名历史老师,他去年就是毕业班的班主任,今年则是初三的年级组长。

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洗漱和吃饭,7点30分到学校开始工作。学生到校后,先是课前诵读,然后就开始准备上课。中午的时候,班主任看班,其他任课老师可以为学生答疑。下午上完课后,4点半开始课后服务。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的课后服务是打破班级界限,以学科来分类的,为学生设计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内容;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相对薄弱的学科参与课后服务时段的辅导或兴趣培训课程。

5点半以后,霍老师会带学生到操场去锻炼半小时,学校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假期体育老师还给学生设计了详细的锻炼方案,同学们可以按方案每天进行锻炼。

到了6点,住宿生可以去食堂就餐,走读生则可以回家。学校还为放学后不能及时回家的走读生提供晚自习教室,晚自习期间学生可以预约老师答疑,很多时候,老师们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耐心细致地为孩子们解疑答惑,真正为学生的课后学习保驾护航,助力学生更好地成才成长。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霍老师最大的感触就是课后作业发生了变化,对老师的要求更加严格。

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作业公示制度,授课老师有课才能有作业,没有课就不能留作业。各科作业限定在20分钟左右,这很考验作业设计的针对性。

在双减政策下,课堂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

霍老师说,在他们年级开展了英语书法比赛、英语百词大赛、英语配音等活动,采用趣味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比如说,化学学科老师们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功能盐等。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海水中得到粗盐,从粗盐中提纯氯化钠,制作功能盐,不仅了解了相关学科知识,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自己准备一些材料,制作出了多功能盐红酒盐、玫瑰盐等等,体验从自然界中的盐到餐桌上的食盐的转变。

“现在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让学生能走出教室、走下网络,多到操场去活动,多参与一些艺术节。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足球青训教练:“孩子们来上课更积极了”

某艺术教育机构的姜老师说,双减政策对于文体艺术类的校外机构来说,确实是好事。她说,在双减政策出台前,该机构顺义校区的美术课周中只有八节课,周末每天有五节课。但双减政策稳定后,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上校外的艺术课程,周中课程就增加了。

不过,虽然孩子上课的时间明显增多,但新生报名的情况只是略有增长,这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学校都开启了课后延时服务,学校里也会开设美术班、音乐班,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在学校里上课。

常赢足球俱乐部青训学院的院长姚尧教练做足球培训已经12年了。双减政策出台后,足球青训的报名虽然没有出现爆棚的情况,但孩子们来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现在常赢足球俱乐部幼儿园和一、二年级年龄段的孩子,每周能有三天训练,集中安排在晚上5点到7点的时间段,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抢名额的情况。

“我们这里几百个孩子,百分之五十是幼儿园的,一、二、三年级的占百分之三十,四、五、六年级的占百分之二十,初高中的就没有了。”

壹行篮球俱乐部的毛老师也说,四年级是个分水岭,从三、四年级开始就有课后作业了,到五、六年级就涉及到升学问题,家长不愿意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体活动上。

不过,随着体育中考改革,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多的孩子也会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

文/本报记者 张子渊 张知依 王婧懿 朱健勇

统筹/林艳 张彬

供图(除署名外)/受访者

“双减”一周年成绩单

校园外,全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超九成,培训收费较之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

校园内,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超过9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校内校外同步推进落实,取得明显实效。

一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全面强化学科类培训监管。围绕学科类培训压减目标任务,不再审批新机构,按期完成“营转非”“备改审”、实行政府指导价三项重点任务,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

在快速压减后,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又迅速开展了“回头看”工作,部署各地围绕“假注销、真运营”等七类问题,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7.2万个、人员40.5万人,推动完成了4614个问题机构整改。为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巡查执法,核查举报线索,对40983条群众投诉举报线索进行了核查处理。

与此同时,全国近11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机构资质审查、收费行为规范、预收费资金监管等关键环节全面加强。

根据第三方对全国各省份75万名师生及家长的调查,79.42%的学生未参加学科类培训;93%的家长表示学科类培训支出减少,其中76%的家庭培训支出减少一半以上。

另据教育部统计,一年来,各地各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与此同时,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超过90%,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回归校园。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