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修美
傈僳(lì sù)族在云南省共45.5万余人,以怒江流域为聚居中心。农作物主要是玉米,还有水稻、小麦、养子等。
在高山地带,森林蔽日,中有虎、豹、马鹿、雪鸡等各种动物,生长着黄连、贝母等多种中草药材。矿产和水利资源颇丰富。
傈僳族的生活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又有不同的特点。傈僳族的民间传统美味颇多,并有不少独具一格的美馔佳肴,兹简介2例如下:
槟榔江里有一种珍贵的白鱼,体形丰满。它是当地傈僳族及缅甸边民喜爱的水产品之一,也是中缅两国边民款待贵宾的高级筵席菜。在猴桥口岸的集市上,中缅两国人民在这里享受到“共饮一江水,同尝一江鱼”的乐趣。
白鱼的制作方法较多,“棕包煮白鱼”是腾冲县的名菜。其实,棕包就是棕榈树的花苞。在很多地方种的棕树中,仅有腾冲县的棕树花苞能作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这里的棕包,芽苞肥壮,子粒细密,分枝光洁如象牙一般,色鲜而质嫩,令人喜爱。棕包煮白鱼的方法比较简单,将摘来的棕包洗干净,放进锅里与白鱼煮沸,加上辣椒面、姜、葱、蒜、花椒、精盐等佐料,制作好后端上桌。初次尝棕包煮白鱼,可能不太习惯此种口味,只觉得满口皆是苦味,却又不便吐出来,以免主人扫兴。但是,吃上数次后,就不会再感到有苦涩味,反而感到既清凉又爽口,且肉嫩味美。
“酸笋煮大头鱼”
槟榔江除了白鱼外,还有一种珍贵的鱼类——大头鱼,又俗称石扁头鱼——外貌好似鱼头被石头夹扁了。这种大头鱼比白鱼更肥美些,身上的肉很厚,只有少量绒刺,也是高级筵席佳肴,同样深受中缅两国边民的青睐。
可是,捕获这种大头鱼谈何容易,捕鱼的方法也十分奇特。因大头鱼多生长在河床石头特别多的水区域,尤其多藏在石头缝里,一般不轻易游出来,所以采用一般捕捉方法是难以捕到的。当地有经验的傈僳族渔民,熟知大头鱼的生活习性,在大头鱼繁殖季节去捕捉,便可以随手捕获。这就是云南傈僳族在槟榔江独特的风情“鱼上树”。
渔民将捕捉大头鱼,制做美馔“酸笋煮大头鱼”。其制作方法是:鲜大头鱼一条(约重800克~1000克),酸笋30克,熟肉片40克,红胡萝卜片30克。调料是,葱段40克,姜片30克,甜酱油30克,咸酱油30克,麸醋40克,胡椒面10克,精盐15克,蚕豆水粉30克,黄酒10克,猪油200克,上汤1500克。活大头鱼去鳞、腮,从腹部切开去掉内脏,斩为两段,用精盐适量擦抹腌上。用能盛2000克水的空炒锅一只置旺火上,火的热度越高越好。炒锅内注入上汤,先放腌过的大头鱼煮熟,再放入酸笋、熟肉片、红萝卜片、葱段、姜片稍煮,撇去浮沫,加入甜咸酱油、蚕豆水粉、黄酒、猪油调好味,即可上桌。特点是,此菜色泽绚丽,鱼肉细嫩,配以多种辅料味更加鲜香可口。
编辑/千墨 郑斌 视觉/酱咕 悟静 校对/煌灵 艳锋 企划/三三 爱慧
原创视频图文投稿邮箱:xindili01@163.com
关注今日头条号新地理或微信公众号新地理参考,了解更多新发现。
本文为《新地理》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