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颜良是什么(关于颜良的评价)(1)

颜良,河北名将,是三国时期大诸侯袁绍极为倚重的统军大将。在《三国演义》中,颜良出场的次数不多,单挑也就三次,属于一个过渡型人物,也是成就武圣关羽智勇双全形象的铺垫人物,被关羽袭刺身亡是他的宿命!但是在下以为单就武力单挑而言,颜良秒斩宋、魏二将,速败猛将徐晃,其武力不容小觑,经与其他超一流武将对比,其三战所体现出来的武力当可位列超一流,六度借用数值直观说明一下:颜良武力97.95,关羽97.9。

在进入正题前先就两个命题发表一下一孔之见:其一在武评排名中被杀的武将可以排在杀手武将前面吗?俺的意见是可以,俺的这套三国武评承袭在下另一套水浒武评,对武将单挑强调正常、公平的场景,这是在下系列武评中很重要的原则和依据(出于某种考虑,三国武评的序言部分――武评的重要原则和依据尚未贴出,准备在贴完“龙级”将领后再贴)。那么颜良被关羽所杀这一战例,俺认为不是公平单挑,因此不可以作为比较关、颜二人武力高下的证据,当然这一战例对于判断关公的勇气和临场反应力还是有效的。

在演义中非正常、公平单挑的例子很多,例如赵云背挑高览、黄忠袭斩夏侯、魏延刀劈王双、丁奉箭射张辽等等;在历史战争题材的演义中,在现实生活的战场上,不存在什么非正常、公平单挑的说法,杀敌可以不择手段,目的是为了胜利,而在我辈的武评中为求尽可能客观的评判武将的真实武力,引入一个“非正常、公平单挑”的概念是必要的。否则许褚酒后三合不敌张飞,张飞梦中为范、张二贼所杀等就没法解释了。在其他的古典小说中也有类似现象,例如在《说岳》中岳云八十合不敌金弹子,正在危急时刻,福将牛皋铜子喊了一嗓子,借金弹子分神之机,岳云把他给灭了,但是不能否认金弹子的武力大过岳云这个事实吧(俺刚来轩辕的时候写有一篇“客观公允,说岳武力大排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捧个场);又例如《说唐》中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杰围攻无敌将宇文成都大战数个时辰,宇文成都战败三杰后偏逢裴元庆,一锤之下成都招架不住,但是在《说唐》中宇文成都排第二,裴元庆却是第三条好汉(俺早期在坛子里也发表过一篇《说唐》的排名,是个混合版,找个机会重新整一下)。所以俺认为颜良为关羽所杀不假,但在武评排名中却并不妨碍排在关羽前面。

其二关羽手下的亡魂颜良排在关羽之前,会不会影响武圣的光辉形象?俺的理解是不会,颜良毕竟死于关羽之手是个事实,这且不说。在演义中吕布、马超、赵云、张飞的武力似乎都比关羽高一点点,如果马、赵、张三人有争议的话,俺们就说“非一人可胜”的吕布吧,相信大多数三国迷应该是承认吕布的武力是大于关羽的,但是为何武力天下第一的吕布没有成为武圣呢?这说明得到武圣这一近乎神话的荣誉称号,并不完全靠的是武力,关羽之成为武圣有复杂的政治、人文、历史原因,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的清,在下以为关羽之成为武圣的基础在于:除了“绝伦”的武艺外,其智勇双全、忠心耿耿、义薄云天的人格魅力也是基础。这就是说武圣的武力(武艺)不一定就是第一的,将马超、赵云、张飞乃至颜良排在关羽前不会影响他的光辉形象,实际上演义中在刻画关羽的形象上也是比较客观的,关羽也有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的一面,“走麦城”不是成了现代约定俗成的口头语吗?但是“走麦城”并没有影响关羽成为武圣,相反关羽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了。这里还可以引申出一个命题:小说中的中心人物(重要人物)就一定是书中的武力第一人吗?显然不是,这一点俺在答复水浒、说岳武评的帖子时也有谈到,例如水浒中的武松大家都喜爱,他的武力却非第一,在其上至少还有卢俊义、五虎将的等;再如岳飞是说岳中的中心人物,他的武力也不是第一,第一是高宠,后面还有金弹子、陆文龙等等。总结一下:俺们读小说,都可以得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第一第二,放在心中可以,如果拿出来讨论俺觉得还是客观一点,以合理有效的战例来说话,通过仔细的甄别比较,全面衡量武力后再下结论。

有个问题还要说明一下:颜良在俺这个“龙级”将领的排名中俺还是觉得低了点,以俺当初(半年前四改稿)的定位是与马超同为龙骧大将,尚在赵云、张飞之上,从他二十合击败徐晃这个战例,比较马超二十合败张郃、赵云三十合败张郃、张飞三五十合败张郃、关羽右臂受伤八十合不敌徐晃,俺认为他可以是天下第三人。最终俺作了妥协,主要考虑到颜良死于非命,战例相对过少。再低下去就说不过去了,例如有人将颜良和文丑排于十大超一流(大致与俺的龙级十一人的人选差不多)倒数第一、第二。作一个说明减少一点争议吧。现在请随俺进入颜良的武力世界。

1、诸将栗然。

白马之战前期,颜良无疑打出了威风:可怜宋宪三合报销,可笑魏续一刀了帐,宋、魏按书中的说法可是“飞将”吕布手下的健将啊;可叹猛将徐晃居然也是二十合败阵!这份功力足以与渭水马超二十合败张郃、镶山赵云三十合败张郃交相辉映,无怪乎曹操惊呼“真勇将也”。这段文字值得注意的是“诸将栗然”这么几个字,栗然――发抖害怕的样子,换言之这里有几个分析点。其一诸将何以会栗然呢?颜良所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颜良秒斩健将、速败勇将所表现出来的骇人气势。恐怖吧?人头落地、鲜血喷涌还不够恐怖?不够!

宋、魏之死也许还吓不住这些刀口舔血、见惯了死人翻船的战将,恐怖的是徐公明竟然只敌得区区二十合!须知当此时曹营众将中,“恶来”典韦已丧,“虎痴”许褚未吭声,南安庞德还未降,其余张辽、张郃、夏侯惇、夏侯渊之辈莫不与徐晃差不多的水平。在一部《三国演义》中描述“诸将栗然”状态的似还有这么几处:第42回张飞喝断长坂,张辽、张郃、许褚等众将不敢上前即有“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的原因,也有为张飞天神般的夺人气势所震的原因;第50回曹操败走华容道,有“诸军众将尽皆胆寒”的语句,主要原因是兵败如山倒,护主逃命、无心恋战;第71回赵云救黄忠、张著,令张郃、徐晃不敢迎敌,主要原因是张郃、徐晃二人由合斗“老”虎黄忠变成了同时面对赵、黄二虎。但这几次“诸将栗然”状态,俺以为都赶不上颜良这次来得直接,没有那么多的客观原因,纯粹的武力震撼!

其二“诸将栗然”中包不包括许褚?俺个人的理解是诸将中肯定包括许褚,但栗然则未必。许褚――自典韦挂掉后曹营第一高手,悍将也!尝与马孟起裸衣大战,曾在曹操败走华容道,众将尽皆胆寒时,骑无鞍马斗张飞,这样一个猛人的字典里估计不会有害怕二字,那为什么许褚不出马战颜良呢?也许终将一败,但支撑个数百合想必问题不大。原因是什么?俺以为原因有三:一是作者行文的需要,作者写到这里已经达到突出强调颜良的目的,而强调颜良的目的在于更为突出关羽,既然目的业已达到,再荡开一笔写颜、许大战没有必要且浪费笔墨;二是许褚身为曹操贴身保镖,他的职责是保护主人,临阵单挑在主人未点将的情况下,他不会轻出,应该承认许褚在演义中保镖的职责做的还是很到位的;三是许褚心里可能也在合计,自己就算自高奋勇出列,是否有必胜的把握?当初与徐晃力战五十合方占上风,而颜良二十合却是完败徐晃,这人的攻击力似乎比自己强上那么一点。一家之言而已。

其三为进一步弄明白二十合败徐晃的意义,俺们不妨来看看这个败于人手的徐晃是个什么武力水平。徐晃的武力将放在“虎”级将领里详说,这里仅简单罗列一下徐晃铜子的几个主要武力单挑。徐晃出战约计有14-15次,利斧下秒斩的亡魂有:崔勇、李乐、汪昭、彭安;击败过袁绍之大将韩猛;战许褚五十合平(处下风);战文丑,料敌不过(文丑身后军马齐至);与右臂受伤少力的关羽战八十合处上风。――典型的一流将领。曹操评价“徐晃乃真良将也”,评价颜良是“真勇将也”,“良”和“勇”的区别应证了二十合之败,也正是超一流将领与一流将领的区别。

2、颜良之冤。

天降六月雪,是窦娥之冤;方欲问时,是颜良之冤。哈哈,开个玩笑,其实也提不到这个高度。白马之战前袁绍的谋士――沮授的那番“颜良性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的谏言,已为颜良被刺身亡兵败打下了伏笔。依俺的看法是冤,也不冤,何解?听俺慢慢道来:

①先说颜良被杀事出有因,确有冤枉的一面,连带几个问题一并分析。

A、杀良之前。书中第二十五回有这么一段对话――操见连折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多有人引用这段对话作为关羽武力大过颜良的证据,虽然此战的结果的确是颜良身首异处,但是程昱这番话的本意却不是这个意思,否则他何以不直接说“某举一人可胜颜良”呢?查了一下汉语词典,敌可作“对抗、(力量)相等”解,那么程昱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关公(排除曹营其他众将)的武力可与颜良一搏或关公的武力可与颜良相匹敌。程昱所说这段话是建立在两者公平单挑的基础之上的,而非袭刺。至于曹操“恐他立了功便去”的想法只是一种推测及担心,并非是说在战前曹操就定认为关羽必胜,关于这一点罗本三国讲的更清楚:“何不取来,两强相并?如胜则重用,如败则决疑。”

在书中还有一段话要引起足够重视――关公曰:“容某观之。”……操引关公上土山观看……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为何关羽不直接去单挑,要“容某观之”呢?实际上这段话透露了这么两层意思:一是说明关羽不愧是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开战之前先临高观敌,做到了知己知彼;二是说明关羽通过观察已经很有信心的制定了克敌制胜的计划,否则也不敢放出豪言壮语:“土鸡瓦犬”――泥瓦雕塑的鸡犬,废物;“插标卖首”――插上草标卖自己的头,傻子。面对“绣袍金甲”的颜良及其十万大军,关羽并没有想与其费工夫单挑,他所想到的是如何尽快的“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先赏析一下罗本,不作证据用,供大家参照对比。见于卷之五“云长策马刺颜良”:“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这是不是单挑书中描述的非常明显,“将盔取下放于鞍前”――“放开一条大路”――“恰欲问之”都说明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奇袭!更妙的是罗本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还注释了这样一段话:“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使青龙大刀……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另文中附有赞诗一首道出玄机:“……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再看毛本,见于第二十回:“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为了进一步突出关羽的勇武,毛本似乎少了一些描述语,但仔细分析之下,也可略见端倪:首先关公的大刀是倒提着的,麻痹了颜良,如果是准备单挑或冲阵,断无单手执刃且刀头冲下的道理;其次如果是河北军有意阻挡,不会出现波开浪裂(分作两边状)的场面,要么层层围裹,要么四散奔逃;再次“方欲问时”也可说明问题,颜良根本就把关公视作敌人,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那么颜良究竟准备问什么呢?俺以为极有可能是询问关公的姓名,是否是关羽云云,这可从战前袁绍、刘备对话中体会出来“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于曹操”,俺推测刘备可能对袁绍、颜良描述过关羽形貌,至于可否象罗本那样“暗嘱”过颜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最后这个“刺”字也值得玩味,用大刀杀敌不用砍、劈等常用动作,而是刺!众所周知,荆轲、要离、专诸是古代有名刺客,他们行刺时,都是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这里关羽杀颜良用个刺字同样也是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这一战究竟是出其不意的袭斩,还是公平单挑,相信是有目共睹的,大家应该可以得出一个正常的判断。那么试问这一战可以有效地体现出关羽的武力来吗?可以充分地说明关羽的武力高过颜良吗?死者长已矣!颜良的悲哀和冤枉正是体现在这里。

附带一句,毛本中有“赤兔马快”一说,但俺以为关公杀颜良主要靠的是智谋、勇气以及利用了颜良的麻痹思想,关公如果骑匹普通马,颜良依然会“方欲问”,而关云长的青龙刀依然会变成屠刀。

②再简单分析一下颜良必死无疑,并不冤枉的一面。

俺前面已经说了,颜良只是一个过渡人物,准确的说他是关羽的铺垫,将颜良的武力描述的越厉害、越神奇,就越能突出关羽的勇武。斯大林曾有一句名言“胜利者是不应该被指责的”,俺们说关羽杀颜良是偷袭也好、胜之不武也罢,都是从武评角度出发,而在演义中,颜良死于关羽之刀下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关羽武力巅峰的象征,从这个角度说,颜良能死在武圣的刀下,也不算太冤枉。再回到武评角度,当关羽“凤目圆睁,蚕眉直竖”,冲向颜良阵地时,不知颜良在想什么?莫非他以为这个拎着一把骇人大刀、凶眉恶目的红脸大汉冲过来请他喝下午茶?完全没有任何防范,颜良不是视力有问题就是大脑瞬间短路,多半是后者吧,从这个角度说,颜良“餐刀”不冤枉。要说“措手不及”,被人突袭,关羽也有一次类似经历。事见于书第二十八回“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虽然躲得狼狈,可还是“闪过”了,当时关羽手无寸铁,他做梦也不会想到结义兄弟会向他动手。反观颜良,面临与关羽类似的情形,却无法避开关羽的刀锋,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颜良面临危机的反应力不如关羽,从这个角度而言,良之身亡也不冤枉。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气质那么好还来看小甲的文章,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