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的医术很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人民们称他是“医圣”。

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张仲景从外面行医回家,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看到这种悲惨景象,张仲景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每到东至这一天,人们就仿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渐渐变成了今天的“饺子”。人民说吃了东至的饺子,就不会再冻耳朵了。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民间故事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民间故事冬至吃饺子)(1)

启示:

张仲景之所以成为“医圣”,受到后人的敬重,处理医术高明外,还在于他有爱心。他的爱心体现在“祛寒娇耳汤”中:他以温暖的关爱、高超的医术,给穷人们驱除寒冷,消除病痛。

爱心是寒冷冬天一轮暖暖的太阳;胎心是身处危境时伸来的救助之手;爱心是人性美好的永恒记忆。正因如此,当“娇耳”演变成饺子时,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也 成为佳话,而张仲景这段助人的事迹,也被人们永远牢记。

知识拓展: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