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在医院做陪护,一直待在病房,尽晚辈的的孝心和义务。

同房的病人都是老人,最长者92岁,其次88岁,再次85岁。都是高寿之人!

可以想象,几位长辈们的几十年,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就像不辞劳苦、负重奔忙、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笃行的一匹匹骏马!

唯见蜻蜓蛱蝶飞(穿花蛱蝶深深见)(1)

三个陪护的人,是2男1女,差不多都是近六十而耳顺的人,基本上都闲下来了,就像人说的一样,上班族是靠打工挣钱吃饭,而我们呢,是靠活着吃饭挣钱

闲下我们什么都聊,或多或少的说到了一些长辈以及自己的过往,有很多遗憾、痛苦,也有开心和快乐,反正辛酸苦辣,悲欢离合尽在其中了。

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是关于子女的多少,以及子女赡养老一辈的问题。

病床上的几个长辈,他们正当壮年的时候,国家提倡生育,92岁的爷爷最后有5个儿子,没有女儿是遗憾;88岁的爷爷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也是遗憾;我家长辈2女1儿,算是合理。所以,时不时的有儿子或者女儿来看望,送吃送用的,还有孙字辈的来探望。每当有晚辈来看望时,病人们几乎忘记了病痛,开心溢于言表,就犹如春风拂面!

我们几个陪护的,因实行计划生育,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自己一个人或者一家人还要工作、生活和养育孩子,当我们也出现在病榻上的时候,他们哪有时间来照顾我们?!说到这个问题,大家几乎没有最佳的方案,只好说好好锻炼身体,吃好养好,多做善事,争取不生病,争取善终。

回过头来,说到人生终点问题,不由得我想起了古人一句有名的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还有有诗词为证呢。

唯见蜻蜓蛱蝶飞(穿花蛱蝶深深见)(2)

唐朝诗人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到: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感皇恩(寿范倅)》云:

七十古来稀,人人都道

不是阴功怎生到。

松姿虽瘦,偏耐云寒霜晓看君双鬓底,青青好。

楼雪初晴,庭闱嬉笑。 一醉何妨玉壶倒。

从今康健,不用灵丹仙草。

更看一百岁,人难老。

唯见蜻蜓蛱蝶飞(穿花蛱蝶深深见)(3)

无论是唐朝诗人,还是宋代词人,都在诗词中都说人活过70岁的都很稀少。这是他们对生命的短暂发出了历史感叹!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陰,终有报罢之日。”不管你怎样,生命是短暂的,最终会了结的。

正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短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所以十分洒脱和浪漫。看“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他们以酒为乐,“一醉何妨玉壶倒”,“每日江头尽醉归”。

辛弃疾更是豪迈,发出了“从今康健,不用灵丹仙草。更看一百岁,人难老。”的长寿愿望!

而现在的老人们的高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物质极大的丰富,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得益于医疗条件和技术的改善,得益于人们舒畅、幸福的生活环境,得益于老人们有快乐的心情!

依此看来,古人说的“七十古来稀”的概念应该改一改了,我认为至少增加30岁,70岁变成100岁!

而这几天的陪护,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顺其自然。

孔子在《为政》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我们凡事有自己的尺度,不过于刻意安排和追求,顺其自然,船到桥头自然直。

请歇下尘劳,多多欣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吧!

唯见蜻蜓蛱蝶飞(穿花蛱蝶深深见)(4)

重庆南滨路慈云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