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那天,人们除了团聚,吃元宵,还要赏灯,猜灯谜取乐。那些悬挂在彩灯上的灯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元宵节人们要猜灯谜呢?

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只不过是写在彩灯上的,因此而得名。灯谜又叫灯虎,所以猜灯谜也叫“猜灯虎”。谜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口头创作,又叫“隐语”或“瘦辞”。发展到秦汉时期,民间口头谜语发展成一种书面创作。到了三国时期,猜谜已经开始盛行了。至于灯谜,则出现于宋代,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元宵节为什么有猜灯谜这个习俗(灯谜是怎么来的)(1)

(每年元宵节,各地都会举行猜灯谜的活动,因为内容雅俗共赏,娱乐又益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乐趣。)

关于灯谜的来历,有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财主,颇有家底,是个势利小人。他的势利表现得非常明显,看到那些穿着体面、打扮华贵的人,他就变着法儿笼络巴结。至于那些衣衫褴褛的穷人,就只能得到他的白眼,甚至辱骂了。因此,他得了个外号叫“笑面虎”。当时有个叫王少的青年,家境贫寒,有一次,实在无奈只好去笑面虎家借粮。笑面虎一看他那身衣服,立马就把他赶出了大门。王少心里憋气,便想了办法来解气。元宵节那天,他扎了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花灯华丽多彩,引来很多人围观,连笑面虎也啧啧称奇,凑上前来观看。原来这灯除了好看,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题有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看清楚诗之后,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笑面虎气得脸青一阵白一阵,指着王少就骂:“好小子啊,胆敢来辱骂老爷我!给我砸!”家丁立马动手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说:“老爷,你怎么生气了?难道觉得这首诗和你有关?其实,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语,谜底就是‘针’,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不过是个谜语,我可不是‘针’对你来说的啊?你怎么会觉得是‘针’对你呢?”

笑面虎一听,犯了愁:如果抢了花灯,岂不就承认了自己跟诗里描写的一样,是“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这么一想,笑面虎气得干瞪眼,但又不好怎么样,只能灰溜溜地走开了。

周围的人看到这副情景,拍手称快。这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并且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节,竟然有很多人模仿王少,也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谜去了。渐渐的,猜灯谜就成了一种习俗,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活动。

直到现在,猜灯谜活动还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猜灯谜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益智活动,内容也十分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或引经据典,或插科打诨,让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都能得到乐趣。

文章来源:《多彩汉语——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书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