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乔羽生前最著名的一首作品,至今仍深深打动着每个人。记得乔羽早年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在幼小心灵中也是一条大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无论将来你到哪里,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一切如在眼前。”

词作家乔羽在京逝世(乔羽生前忆我的祖国创作)(1)

乔羽(图据@央视新闻)

苦苦寻找一种角度:

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创作于1956年夏,这一年乔羽29岁。

乔羽曾回忆:当时他正赴赣东南、闽西一带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准备写一部以当地少年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即后来家喻户晓的《红孩子》。导演沙蒙却接二连三地发电报,约他为正在拍摄的影片《上甘岭》创作歌词,并希望乔羽能回长影写。乔羽问沙蒙,“你认为这首歌应该写成什么样?”沙蒙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只希望将来这部片子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

乔羽看过《上甘岭》的本子后,躲在长影小白楼里翻来覆去看了整整一天样片。他在苦苦寻找一种角度,战争之后的和平,硝烟弥漫后的“江山如画”……他想到过《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佳作,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创作走向。

为什么最终走了抒情路线?乔老曾回忆:“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影片是描写战斗的,如果歌曲再这样写,虽然符合影片情节,但总觉得有点‘靠’,就像舞台演出,红色背景、演员着红装一样,颜色太靠没有反差,效果不太好。我琢磨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表现在面对强敌和严酷的战争时,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胸襟广阔。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词作家乔羽在京逝世(乔羽生前忆我的祖国创作)(2)

乔羽编剧的《红孩子》海报

最先蹦出“一条大河波浪宽”

有了第一句等于有了全篇

在写歌词这段时间里,乔羽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创作《红孩子》电影剧本时,经轮渡过长江,第一次看到长江非常惊讶,“这时有三种感觉我以前从未感受过:第一是颜色:北方的色调是黄的,往南逐渐变绿,长江两岸一片葱绿。我自小读过不知多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江南的诗文,但从未想到会有这么好;第二是听觉:那时我才20多岁,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我发现长江两岸天籁也很不一样;第三是味觉:北方是北方的味儿,南方是南方的味儿,当时空气里的那种感觉太强烈。于是我就想:如果这种感受写出来,别人听了也会觉得新鲜。”

最先蹦出来的句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乔羽写歌最大特点就是有了第一句,就等于有了全篇。半个多月的煎熬后终于有了结果,《我的祖国》的完整歌词终于诞生。

因为这首歌离上甘岭太远,最终能否通过,乔羽并没有十足把握。没想到沙蒙导演拿着稿子足足看了半个小时,一声不吭,最后一拍大腿:“行,就它了!”但第二天沙蒙拿着稿子又来问:“你这条大河是指的长江吧?”乔羽回答:“是。”沙蒙说:“那么既然是长江,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更有气势吗?”乔羽回答说: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亲切感。而且,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有一条河,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

最后,沙蒙导演同意了乔羽的看法,拿着歌词找到作曲家刘炽,刘炽以优美的旋律为这首歌配上了飞翔的翅膀。紧接着,长影在乔羽建议下,请来郭兰英演唱。《上甘岭》电影首播结束时,放映室里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沙蒙哭了,乔羽却笑了。两位艺术家的一哭一笑,宣告这首不朽之作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红星新闻记者 任宏伟 实习生 何艳玲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词作家乔羽在京逝世(乔羽生前忆我的祖国创作)(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