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订阅经济当中的典范,以“会员制”为商业模式的山姆会员店,我们曾经在单仁行上有过多次的引用。
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把“品牌”定义为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是企业在固定资产之外,最重要的软性资产。
但在当下的环境中,也有企业家感到困惑,品牌的建设起步很难,需要专业的团队,周期也很长,要一直投入各种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又不知道怎么去直观的量化和评估品牌的效果。
今天的品牌宣传有个“不可能三角”,就是企业没办法用一个活动、几篇文章就能同时做到传播人群量既要广,目标用户要精准要多,最后还能把公司推出去,让销量变高。
那对中小企业来说,在今天生存面临很大挑战的时候,还需要专门去发展自己的品牌吗?如果需要,应该怎么去走?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我知道今天有很多人会疑问,我们中小企业今天生存下来都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我还有必要专门去发展自己的品牌吗?我怎么才能打破品牌的“不可能三角”?
我们先来说企业,即使是中小企业,我们仍然要有自己的品牌。
首先,品牌是通过连续触达目标客户,通过潜在目标客户对企业有更高的熟悉度,信任感。
有了这样的信任,就能让目标客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使得我们的营销能拿到更高的获客转化率。
同样的触达,更高的转化率,能让企业有更好的营收贡献。
通过企业精准的品牌传播,给予目标客户独特的价值感,让目标客户给予企业相对更高的溢价,也就是给予更高的利润率。
但是,建立品牌通常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时间、快速能够实现的,这需要企业付出更高的传播成本。
在品牌传播当中就有个“不可能三角”。
就是通过建立品牌,就能实现营业额上升,利润率上升和成本下降,而且三者同时实现。
确实在一般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要想打破品牌的“不可能三角”,企业就必须要细分市场,寻找精准的客户对象,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行精准传播。
从传统的条件和手段来说,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品牌,既要增加营业额,又增加利润率,同时还要降低成本,确实是一个不可能的三角。
因为对中小企业来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些情况:
如果我们不去细分市场,就很难跟行业的领先者,或者先入者去竞争;
如果去细分市场,中小企业有限的品牌预算,只能覆盖有限的区域,有限的地域,目标客户数量就相对少,营业额的提升将会很快出触达到天花板,不具备规模效应。
没有规模效应,相对成本就会更高。
但是对企业来说,今天的环境和手段存在着打破品牌“不可能三角”的机会。
特别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通过互联网能带来触达的区域放大,让企业接触的客户的规模放大,企业再通过深度细分市场,聚焦在特定的应用场景,应用领域和应用人群,这就是利基战略所带来的优势。
就像我们曾经所辅导的专精特新企业,他们通过利基市场的战略,加上互联网全域营销,可以让他们能够获得比局部区域更大的市场,让企业营业额变得更高。
同时,互联网可以节省我们在外地开设分支机构的成本,或者让中间商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从营销的手段来说,今天的视播时代,就是企业在5G环境之下借助于视频,去树立品牌的形象,能够在目标对象的心目中形成清晰的品牌印象。
再通过精准的,重复性的传播,让目标对象对品牌有更好的认知度和记忆力,能够形成对品牌的信赖感,让企业获得更好的优先选择的机会。
当然,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全员短视频营销,在短视频平台以及信息流平台更加精准地触达目标对象。
同时,视频内容与产品独特价值的包装和精准传播,可以让企业的核心优势得到曝光,获得相对更高利润的机会。
这就是新的环境,新的方法,让企业有机会去打破“不可能三角”。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我在看苹果发布会的时候,觉得苹果营销人员的文字水平太差了吧,怎么连小学水平都没有?
他们强调一款手机的设计美学,用的不是“美观”(aesthetics),而是“美丽”(beauty);强调它的抗摔性,不说“耐用”(durability),而说“坚韧”(toughness)。
小学生都知道美观、耐用,是典型的描述物品的词,而美丽、坚韧,是描述人的用词。
我说苹果作为世界第一大市值公司,不可能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后来我请教了营销专家,他告诉我这是根据人们对品牌的感知以及不同程度的行为,我又去看一本书叫《体验思维》。
这本书把品牌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纳成“品牌与人关系模型”的四个阶段:
陌生人、熟人、友人、家人。
在四个不同阶段,品牌的打法是不一样的。
一、陌生人阶段。
在这个阶段,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还很陌生,品牌需要通过内容或信息的传达,初步与消费者建立关系。
在今天数字媒体发达的时代,品牌想跨越陌生人的关系,和用户成为熟人,更需要精准的洞察与触达。
二、熟人阶段。
这个阶段品牌与消费者开始有了印象,纳入可消费清单,但是还没有到直接成交的地步,需要通过多个触点建立和加深关系。
比如如线下实体店、试用产品、App内容推送等等进一步建立关系。
我们熟悉的咖啡品牌,瑞幸咖啡的快速崛起就是用了这个套路,借“大师咖啡+明星代言 邀请新人送免费券”的社交分享,吸引了更多顾客参与关系,产生交易。
在2018年的时候,瑞幸咖啡就覆盖人群多达1254万人,卖出8963万杯咖啡,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实现500米范围内100%覆盖。
这也是为什么瑞幸能在财务造假后,还能东山再起的核心底盘。
三、友人阶段
品牌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互动,与消费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粉丝关系。比如我在6月份参加比亚迪股东会,在比亚迪咖啡厅就有两款比亚迪车型定制咖啡和纪念品,这就是进一步与忠实用户建立多层次的关系。
四、家人阶段。
这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距离最近的阶段。品牌需要时刻关注并且适应核心人群的成长与变化,与他们一起分享信念和承诺,建立有效的价值交换。
这方面小米做得非常好。依靠着之前“为发烧友而生”的口号,成为了行业最快崛起的品牌,到今年雷军在发布会上推出了新书《小米创业思考》、《参与感》、《一往无前》等系列书籍。
这就是对内传导理念,对外输出小米的价值观。
像在《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就复盘2019年小米「手机 AIoT双引擎」战略失误和售价799元的非智能波轮洗衣机的战术失误。
通过复盘拉近粉丝的距离,加深品牌忠诚度。
苹果手机也是专门用描述人的形容词来描述产品,让果粉用“苹果产品”成为构筑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用“苗条、美丽、聪明”来形容新款iPhone,受众会更愿意买单。
当然,从营销的时间节点上来说,品牌如果是初次和消费者接触,那么,更应该要强调功能性的词来描述产品;
当品牌和消费者有了更深的接触,达到了友人、熟人甚至是家人阶段,比如试用、试吃后,再用拟人化的形容词来突出产品特征,可以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从而增加产品吸引力。
企业家们可以通过“品牌与人的关系模型”的四个阶段打法,更好建立自己实体和数字品牌。
最后是资深企业家、单仁行专栏作者士老帽老师的看法。
品牌,是时间印迹。
为了品牌而品牌,往往得不偿失。
老干妈由来已久,不刻意反倒是功成名就。
自媒体泛滥,特别是疫情所致,需求侧的价值观,决定了品牌,尤其是国内品牌,美誉度正在下滑。
由此可见,没有时间验证的经久不衰,品牌,正在沦为一种奢望。
越是困难时越是修心时,踏踏实实才是王道,货真价实才有市场。
没有百年基业的雄才大略,不要去做摧毁个人意志的举动。
品牌恰如其分,必建立在强大基业之上,短期诉求,自然不能实现。
这是我的态度,欢迎朋友们批评。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