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前后对比 张勋复辟上演皇室闹剧十分可笑(1)

历史上,宣统皇帝溥仪自辛亥革命退位之后,历史进入中华民国时期。虽然尚存皇帝尊号,但是被幽禁在紫禁城中的溥仪心有不甘,这位傀儡皇帝一方面是有点变态,总喜欢制造恶作剧寻求心理平衡,一方面又总是心怀复辟的梦想。如同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一些明朝的遗老旧臣们总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宣统皇帝也一样,总是期望着有潮一日咸鱼翻身,好好做他的皇帝。机会来了,他成功了吗?真的不可思议且十分可笑。

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虽进入中华民国,但北京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总统黎元洪和国务院的段祺瑞分别是美日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他们围绕着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一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历史上称之为“府院之争”。当时的段祺瑞一向以北洋正统出身,关键时刻,他暗中鼓动同样是北洋出身的张勋进京,以武力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张勋接到这个命令后,认为发动大清的剩余力量,打着清朝复辟的旗号,能最有效地驱逐黎元洪。于是,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的名义来到北京。

张勋是虽是北洋出身,但也是一个忠诚于清朝皇室的愚忠派,他在清朝灭亡以后一直不剪发辫,人称“辫帅”,他的军队也不剪辫子,人称“辫子军”,他还将自己的军队称为“定武军”,这也是北洋军队一开始的称呼。自从他在长江巡阅辫子军扩充到两万人之后,他的心中就一直在构思着复辟清王朝。如今,“府院之争”让他看到了机会,于是,他借着“巩固中央,加强团结”的名义邀请各省督军到徐州开会,宣布脱离北京政府,由他调解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1917年6月,张勋带着辫子军赶赴北京,到达天津后,他向黎元洪提出“调停”条件,要求黎元洪在三天内解散国会,黎元洪被逼解散国会,张勋理直气壮带兵进京。

张勋明是调解“府院之争”,向黎元洪表示支持李经羲组织责任内阁,并通知各省,取消独立,暗中却和保皇派党人康有为和清朝的遗老遗少们联系,让他带兵进京共商复辟大业。夏日深夜,张勋到清宫中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在当晚发动政变,武装复辟。他一方面派军队占领城中各处要地,一方面派梁鼎芬为代表赴总统府在黎元洪“奉还大权”的文件上签字,但黎元洪闭眼不从,拒绝签字。于是,一场皇室闹剧开始了。

次日早晨,张勋穿着清朝的官服,外罩黄马褂,带着文武官员来到紫禁城,奉上奏折称代表二十二省军民的意愿,请求皇上收回大政。于是,溥仪再次“登基”,并颁发了“即位诏”,宣称“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改用年号,称宣统九年,这一年,溥仪十二岁。

十二岁的溥仪在外臣的帮助下重新登上了“皇位”,他不用念书了,而是在大臣的帮助下,读一读待发的“上谕”和“内阁官报”,有时溜出去到墙根底下欣赏蚂蚁倒窝,或是叫上驷院的太监把骆驼牵出来玩耍一阵。他接连下“谕旨”,授予张勋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他还授予康有为为担任弼德院副院长,并大肆封官加爵。复辟以后,最高兴的还是宫中几位太妃,她们每天都去烧香拜佛,感谢神灵和祖宗保佑,重新夺回了祖宗的基业。而溥仪除了不用读书之外,照样还是该吃的就吃该玩的就玩。

当时的情景真的十分可笑,大街上,好久没有见到的黄龙旗又挂了起来,因为供应不上,许多百姓家挂的都是纸糊的。遗老遗少们穿着大清朝的长袍马褂,晃着脑后的假辫子,就像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人。

然而,在可笑之后,毕竟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前进的,也是进步的,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些妄想叛逆历史潮流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复辟的消息传遍全国之后,在上海的孙中山听到后十分气愤,他马上回到广州,组织军队要北伐,并发表了《讨逆宣言》。段祺瑞看到张勋推翻黎元洪的目的已达到,便组织“讨逆军”,在天津马厂誓师讨伐张勋。讨逆军进逼北京,并从飞机上向紫禁城投了一枚炸弹,炸毁了一座宫殿,吓得宫中的人乱成一团。兵败如山倒,张勋的辫子军很快全军覆没,不是举手投降,就是剪掉辫子仍下枪逃跑。张勋本人逃到了日本使馆,康有为逃到了美国使馆。第二天,载沣和陈宝琛递上拟好的退位诏书,溥仪又让内务府声明退位。这一次,张勋复辟,溥仪重新“登基”做皇帝,也仅仅做了十二天皇帝。

张勋复辟,胆大妄为,违反历史潮流,溥仪重新做了十二天皇帝,依然玩耍,毫无危机意识,不懂得悬崖勒马,整个紫禁城在这十二天里,一切都是清朝旧例,如同现代人在看一场古装戏,真的是一场可笑可叹的闹剧!

张勋复辟前后对比 张勋复辟上演皇室闹剧十分可笑(2)

张勋复辟前后对比 张勋复辟上演皇室闹剧十分可笑(3)

张勋复辟前后对比 张勋复辟上演皇室闹剧十分可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