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莱阳南朱家夼朱氏或为朱元璋后裔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朱标的后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标的后代(朱标的后裔可能在哪里)

朱标的后代

一、莱阳南朱家夼朱氏或为朱元璋后裔

在莱阳城南75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南朱家夼,原名朱家夼,属于穴坊镇管辖。本村朱姓居民世代相传,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太子朱标的后裔。   

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下令各县续修县志。1935年,民国版《莱阳县志》正式修成,当时的续志人员曾花费大量时间调查了境内(包含今莱阳、莱西)各宗族的源流情况,收入《氏族》一篇中。其中有一段颇引人注意:“朱氏,清孝廉钫之族,其先出自惠帝,弘治间徙,初居六区贾家夼,迁朱家夼。”   

众所周知,惠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后被尊为兴宗孝康皇帝)的次子,因为父亲朱标和大哥虞怀王朱雄英均早逝,遂依序以长孙身份立为皇太孙,即位后年号建文(1399-1402)。四年后,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的军队攻陷首都南京城,夺得帝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所终。几百年来,关于建文帝流落民间的传说很多,湖北武昌的让氏家族及湖南湘潭的何氏家族,均凭借其族谱自称是建文帝后裔。

不过,《莱阳县志·氏族》一篇表述似误,因为同样是《莱阳县志》,书末附记部分有《懿文太子后裔》一篇,详载朱家夼朱氏为建文帝三弟吴王允熥后裔。其文曰:“明吴王允熥,为懿文太子标三子,建文元年(1399)封,未就国。及'靖难’师入京,降为郡王。其年九月,又废为庶人,以忧愤而死。子载坤,尚在襁褓,宫监王忠负逃民间,及长,惧祸,弘熙元年(1425)潜走邑下夼村,今其村称朱家夼,朱氏约百余家。”此处,“弘熙”当作“洪熙”,为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  

查《明史·吴王允熥传》:“吴王允熥,兴宗第三子,建文元年(1399)封国杭州,未之藩。成祖即位,降为广泽王,居漳州。未几,召还京,废为庶人,锢凤阳。永乐十五年(1417)卒。”作为正史的《明史》,并未提到朱允熥是否有后裔。《明太祖实录》卷121提到,朱允熥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是朱标的第三个儿子,加上大排行第二的晋王世子朱济熺、大排行第四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他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孙子。朱允熥死时已经40岁,生有子嗣完全正常。  

当年,朱元璋考虑到子孙繁衍,难免出现重名的现象,于是规定,自孙辈起均取双字名,他为24房子孙各取20字的派语,作为名字的首字,并依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顺序,取名字的末字,其中长房太子朱标的后裔派语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民国《莱阳县志》提到的朱允熥之子名载坤,虽然名字末字为“土”旁,但首字“载”字,与派语“文”字并不合。当然,也不排除因避祸而改字。

( 程皓) 从家谱始祖"载坤"开始我是十八世,从老祖宗朱元璋开始二十一世了.

二、湖北武昌让氏家谱

姓氏由来:

明惠帝因燕王棣造反,焚宫时逃亡而出。其后,滇、黔、巴、蜀间,皆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世遂以帝为逊国云。逊者,让也,让之肇姓,实取义于此。

昭穆:

老字派,「文斯有凝兴宗庆」;

新字派,「德可延世泽勤必振家声」。

郡望堂号:江夏郡

姓氏家谱:让氏家谱

“让”姓与建文帝

尘封了600年的秘密

对于自己家族的这段历史,让庆光老先生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但一直深埋在心里,当作一个秘密。让庆光说:“我们的先祖被夺去了皇位后,朱棣还多方寻找,想斩草除根,明朝的时候,祖先们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讲自己是明朝皇族后裔。这600年来,让氏只好一直隐瞒先祖身份,家族的历史也只能口耳相传,这本《让氏家谱》也是到上世纪40年代才敢公开编纂的。”

建文下落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明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馀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1.自 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不得已下令焚 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 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 火而 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 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 焦的尸 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 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燕王事后,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近人孟森等学者也持建文帝自 焚说。

  

2.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 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我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3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

  

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未自 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 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 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白话表达是: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知金川门失守,燕军破城后,长吁短叹,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乃乘舟至太平门,等到黄昏时才到观里。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13人同至。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 身 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2.1.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 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旁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 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即朱棣是让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濙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胡濙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

  

《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濙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看来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2.2.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2.3.北京西山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1440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90余岁。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2.4.江苏吴县说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通过查阅文献和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殒于此,终年47岁,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2.5.四川望京寺说 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2.6.还有一种说法,据《江油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归隐此山。不详。

  

2.7.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决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身亡,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三、湖南湘潭何氏有明朝建文帝的后人?

何歌劲“湘潭文化讲坛”讲述建文帝与湘潭的故事

中华何氏网综合湘潭在线3月28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范彭军) 3月27日上午,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里,湘潭文化讲坛第18讲开讲,特邀市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担任主讲嘉宾,为市民讲述建文帝落籍湘潭的传奇故事。

明朝建文帝只做了4年皇帝,便在一场军事政变中神秘失踪,他的去向一直是史学上的一大谜题。何歌劲通过大量史料认为建文帝并未自焚而死,提出建文帝落难后落籍湘潭、改名何必华的说法,并详细讲述了“靖难之役”的前因后果。

何歌劲还运用湘潭锦石何氏、银塘五甲何氏、银塘四甲何氏等家族族谱论证了建文帝落籍湘潭、成家立业的经过,“明建文帝落籍湘潭后改名为何必华并几换住址,在湘潭娶妻生子”。

这是否意味着湖南湘潭何氏有明朝建文帝的后人?恐怕有待考证!

四、朱标子孙——朱雄英、朱允熥等

朱雄英(1374―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兴宗朱标的嫡长子、明惠帝朱允炆的异母兄,生母是孝康皇后常氏。生于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按明朝初年“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本来可以作为皇太孙的他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八岁,“未封”,葬于钟山。他的爵、谥,皆为明太祖后来所追封。

朱允熥(1378--1417年),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兴宗朱标的第三子,虞怀王朱雄英的同母弟,建文帝朱允炆异母弟,常遇春的外孙。

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封郡王。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册兵马指挥赵思礼女为朱允熥之妃。

建文元年【1399年】封吴王,建藩杭州,未就藩,靖难之役起。燕王入京师后,降封广泽王,居漳州。

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召还,废为庶人,锢凤阳。

永乐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燇为“建文君”,意在谋反,朱允熥遂于是年暴卒。年仅39岁。

朱允熞(1385--?年),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标第四子、明惠帝朱允炆的同母弟,生母是吕太后。

建文元年【1399年】封衡王,未就藩。明成祖朱棣入京师,降封为怀恩王,居建昌,九月,与三哥吴王朱允熥俱被召还京,废为庶人,锢凤阳,卒。南明朝廷追复他为衡王、鲁王,谥愍、悼。

朱文奎(1396—?),建文帝朱允炆长子,母皇后马氏。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日,据说朱文奎出生后,太祖朱元璋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所以很不高兴。

建文元年【1399年】立为皇太子。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之后,与其父朱允炆一起失踪。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为朱文奎上谥号恭愍太子,明绍宗朱聿键又上谥号和简太子。

朱文圭(1401-1457年),为明惠帝次子,母皇后马氏,兄朱文奎,史称建庶人。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结束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攻克南京时,朱文圭之父朱允炆、兄朱文奎不知所终,母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后被成祖长期幽禁于中都广安宫。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之后,对同样被幽禁的建庶人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再囚禁建庶人,意欲将其释放,一天他跟李贤说:“亲亲之意,实所不忍。”李贤对此大加赞赏。明英宗当天即奏请太后,英宗身边的人担心放出建庶人会出变故,明英宗表示“有天命者,任自为之”。英宗下令在凤阳为建庶人修建房屋,任其自由出入,还给建庶人娶妻,以续其子,并派人照顾建庶人生活起居。 “释建庶人之系”,此一举动也被视为明英宗的明智行为之一。英宗派遣太监牛玉到凤阳告诉建庶人,建庶人听说后,且悲且喜,表示没有料到圣恩如此。建庶人被放出时已经五十六、七岁了,由于朱文圭自小便受到囚禁而无法和外界接触,所以被释放时连牛马都不认识,没过多久就死去。

天顺三年【1459】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送到有军队的城中看守,明英宗不许。这时朱文圭已死,此处所指的建庶人很可能是他的子孙。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司礼太监覃包等奏及建庶人、吴庶人两家衣料短缺,明宪宗命工部予以供给。此时建、吴两家已能购买女奴了。

弘治年间【14881505年】布衣缪恭上书明孝宗请求给朱文圭后人封王,以奉祀明兴宗朱标,触怒通政司,下狱,后被孝宗赦免。南明年间,朱文圭被追谥为润怀王或原怀王。

五、斩草为何不除根?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秘养宫中

 

1402年6月南京城的金川门缓缓打开,负责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迎接燕王朱棣的大军进城,至此历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大明的皇位由朱标一脉转移到了朱棣一脉。

  

最高权力面前绝没有兄弟、叔侄之情,为了杜绝皇位的隐患,朱棣一上台开始了疯狂的“斩草除根”行动,但耐人寻味的是“斩草”却故意留了“根”。但与此同时朱棣还大肆修改前朝史书,修改、销毁了大量文献资料,所以我们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去寻索尘封的往事。

  

据记载朱标出生于1355年,1392年病死,是朱元璋的长子,虽然《明史》上说母亲为马皇后,但根据明人的记载,显然情况并非如此,这里不过多介绍。1371年已是皇太子的朱标娶常遇春之女为正妃,续娶吕氏为侧妃。朱标一生有5子,除长子朱雄英早年夭折外,其他4子成了“靖难”后朱棣“斩草”行动的目标。

  

朱允熥(tēng), 1378年出生,朱标的第3子。1395年朱允熥迎娶兵马指挥赵思礼之女为妃;建文帝即位后,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但并未到封地杭州就任。1402年6月朱棣攻占南京后,将朱允熥由吴王(亲王)贬为广泽王,封国改在当时比较荒凉的漳州。

  

没过多久厄运再次降临,当年9月朱允熥被召到南京,以“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不知道反省,还心生怨恨)为罪名,将他削去王位,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称为“吴庶人”。

  

即使囚禁起来,但朱棣对他依然不放心。1417年,蜀王的儿子崇阳王朱悦燇逃到长沙,谷王朱橞趁机准备利用朱悦燇,打着“建文君”的旗号意图谋反,但被蜀王告发。朱棣吸取教训,怕以后有人扶持朱允熥起事造反,于是不久后朱允熥暴死。

  

朱允熞(jiān),1385年出生,朱标第4子。建文帝即位后被封衡王,同样未到封地就任。他的之后命运与朱允熥相似。朱棣进入南京后,先被降为怀恩王,居于建昌;9月与兄长一道被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此后就没有任何记载,但死于朱允熥之前。

  

如果说成年的朱允熥、朱允熞兄弟对朱棣还具有威胁,那么未成年的朱允熙就太悲惨了。朱允熙生于1391年,是朱标最小的儿子。建文帝即位后,封他为徐王;随着朱棣攻入南京,两个长兄被废为庶人,终身禁锢。朱棣似乎想为大哥朱标留下一脉,于是降封朱允熙为瓯宁王,随母亲吕后居于懿文太子(朱标)陵园,以奉香火。

  

1406年2月朱允熙的府邸中莫名其妙的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朱允熙在逃跑时跌倒在地,与母亲吕后一起葬身熊熊火海。据文献记载“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惊仆地,卒年十六”。

  

作为建文帝的兄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三人也只能算是“草”,建文帝一脉才是应该翦除的“根”。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朱棣也派人明察暗访几十年,说法很多,关于这里不做过多说明,主要说说他的后代。

  

根据清朝官方修的《明史》记载,建文帝有两个儿子;但这并不准确,因为明人有不同的记载。先看已知的两个。长子朱文奎,1396年出生,建文帝即位后册立为皇太子,1402年靖难大军入京,时年7岁的朱文奎与父亲建文帝一起“莫知所终”。

  

另一个名叫朱文圭,朱棣占领南京时,年方两岁,此后也被禁锢与凤阳的广安宫中,号为“建庶人”。这一囚禁,人们似乎就忘记了它的存在。直到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辟后,同样饱尝禁锢之苦的朱祁镇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将已经囚禁了五十多年的“建庶人”释放。

  

自孩提时朱文圭便被囚禁,从来没有与外界接触,甚至“不识牛马”;也许不适应这种“新生活”,不久后朱文圭便病死。

  

其实除了上面这两个外,建文帝至少还有一个儿子,他的排行应该介于前两者之间。据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有“焦太史”之称的大文人焦竑记载,建文帝纵火后,宫内一片狼藉,明成祖朱棣进入南京皇宫巡视时,有一个小孩突然跪在他的面前,牵着他的衣服哭泣着说道:“孩儿饿矣,饥杀孩儿矣!”

  

此时朱棣心情应该是十分复杂的,这位历经腥风血雨、杀人不眨眼的燕王竟然也流下了眼泪,说道:“汝生帝王家,有饿死理?”,随即命人善加照看。其实孩子的话是老宫人教的,但天真无邪的孩子却最终打动了老练狡猾的朱棣。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牵衣者”就是朱文圭,但显然不太符合,因为朱文圭是1401年出生,到1402年朱棣进京时,可能都不满周岁,还处于呀呀学语的阶段,又怎么能在朱棣面前演戏呢?

  

此后这个“牵衣者”就被朱棣秘养于宫中,以至于后人已经不知道这是建文帝的第几个儿子,以及他后来的事迹。那为何朱棣会斩草不而除“根”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朱棣读书不多,但这个道理恐怕还是懂的。为了权力,同室操戈,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篡逆者朱棣自然要将篡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至最低,所以只是将朱标诸子、建文帝诸子囚禁,之后才一一除掉。退一步讲,即使建文帝成功,恐怕也不会杀掉朱棣的。

  

其实朱棣将这个天真无邪的“牵衣者”秘养起来,正是为了保全这个侄孙。一方面让这个孩子忘掉一切,做个普通人;另一方面他也不会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政权构成任何威胁。

六、历史记载:朱标后人绝迹

朱标本有五个儿子,虞怀王朱雄英早夭,惠帝朱允炆并其长子朱文奎,于南京城破时不知所踪,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亦被降封郡王,后相继被朱棣禁锢。

永乐四年二月,东陵一场诡异大火,夺去被禁锢守陵的朱标继妻吕后和幼子朱允熙性命。「永乐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允熙)惊仆地,卒年十六。」

朱允熞同样被废为庶人,禁锢若干年后死,无子嗣。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被禁锢凤阳五十余年,即所谓“建庶人”,被英宗朱祁镇放出不久即死。

其实同时放出的还有所谓“吴庶人”,即朱允熥之后。

《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三):“丙辰,释建文君子孙,安置凤阳。敕太监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亲,虽在不原,亦令得所。今遣太监吴昱管送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共一十八名,日前去凤阳居住。每月令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其余闲杂之人,并各王府不许往来。交通若因衣服饮食之类,许出街市交易买卖。差出内使鲁博黄父住刘敬潘成赵玉韦州,就与庶人看守门户,出入使令尔春等。须要照顾防闲,令其安分守法,亦宜以礼优待,毋得忽慢庶。副,朕眷念宗室之意,又敕在廷文武群臣曰朕恭膺。天命复承。祖宗大统,夙夜忧勤,欲使天下群生咸德,其所而况宗室至亲者哉?爰念建庶人等,自幼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余年。悯此遗孤特,从宽贷用,是厚加赏赉。遣人送至凤阳,居住月给廪饩,以安其生仍听婚姻,以续其后庶。副朕眷念亲亲之意。”

朱允熥死于永乐十五年,而且其时已是年近四十岁的壮年人,按常理早已娶妻生子。

明英宗时期的“吴庶人“,显然只能是他的儿子或孙子,“吴庶人“之母杨氏,应是朱允熥的妻妾或儿媳。英宗派了几个内使照料他们起居,每月支给米柴。但只许与其亲戚往来,出入购置衣食,而禁止和其他百姓、各王府来往,仍等同变相软禁。

弘治中台州人缪恭走京师, 上书言六事, 其一请封建庶人之后为王, 以奉懿文祀。 通政司大怒, 谓 为讨死, 囚之兵马司, 以其疏上。 上不罪也。——《万历野获编》

天顺三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上言:“建庶、吴庶。俱安置凤阳,官军巡警击柝,声闻陵寝。或有不逞之徒,事出意外,卒难防范。乞将二庶送有军卫城池,或即移凤阳废中书省,严加防范”。上曰:“安置已定,不必动”。至成化三年九月,南司礼太监覃包等奏:“建庶、吴庶,自天顺初安置凤阳,其带帐幔靴,俱已敝尽。又人口一十八名,岁给布缣绵絮,今死亡者五人,因而减给。所买女奴六人,俱无衣布,宜为修补。”诏下工部勘给之。时吴庶先卒,懿文太子之后,仅存建庶一人,其后释放又卒,嗣遂绝。两朝仁厚,虽加优恤,而无救于若敖之馁。——《万历野获编》

按《万历野获编》的说法,到明宪宗成化三年,朱文圭和朱允熥后裔相关人口,所谓的建庶人和吴庶人亲族已只剩十三人,而且衣物敝尽,生活困苦。

弘治时有官员上书,请封文圭后裔为王,奉朱标祀,被通政司大怒囚禁,孝宗不以为罪而释放。

其后若干年,允熥一脉先绝,文圭一脉亦绝。虽英宗、宪宗两朝“优恤”,朱标终究就此绝嗣。

一直到京师城陷,毅宗殉国,南明安宗弘光帝继位后,国难思忠良,才开始对有明二百余年累积的冤案统一做了平反。

包括追复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康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为惠宗让皇帝,朱祁钰为代宗景皇帝,连其皇后常氏、马氏、汪氏并上尊号和十三字谥号齐全。同时给洪武朝被冤杀的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等诸公侯;靖难时被屈杀的建文忠臣长兴侯耿炳文、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卓敬;正德朝被杖杀的蒋钦、陆震;天启朝被阉党害死的左光斗、顾大章等,一起平反昭雪、追加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