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之乱,天子被杀,国都被毁,周朝看上去game over了。但是,周朝居然又活了五百年。周朝所以能够再活五百年,存在近八百年,主要是因为它有四个支撑或四个轮子,分别是:分封制度、宗法意识、礼乐文化、天命观,这四个轮子也就是所谓的德运或德。

首先是分封制度,它使得周王室有特别的耐受力和抗击打能力。

西周灭亡了,国都被毁,天子、太子被杀,看起来是灭亡的样子。但是,不要忘了,周实行的是分封制,除了周天子之外,还有众多的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其中大多数是姬姓,他们都是天子亲戚。要想彻底击沉周王朝,必须让这些诸侯一样沦陷。就像一家连锁经营的百年老店,总店毁了,但众多的连锁店还在,这些连锁店完全有能力帮助这个总店恢复重建。不是“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二十年时间太长,只争朝夕。有诸侯的帮助,周王室几乎瞬间就得以重建。那些好运气的戎人想一下子灭掉周王室,没那么容易!

这就是分封制的好处。

从法理上来说,诸侯的出处,诸侯占有封国的合法性来自于周天子,正是周天子分给他们土地与人民、权力。因此,他们有义务向天子效劳。周朝当初的这种政治设计也希望以这种分封的方式护卫周王朝。他们从商的灭亡中得出教训,号称大邑商的盛大王朝,被小邦周打败后,就彻底玩完,周人觉得这太容易了,应该让宗室兄弟和功臣建立诸侯国,众星拱月,护卫周王朝,以保证周王室千秋万代不变颜色。实践证明,分封制虽然有缺陷,但在这方面的确起了作用,周天子虽然被杀了,但分封国还在,虽然小,但很多,他们都有义务恢复维持周天子的所谓德运。所以分封的红利在。

周朝为什么可以存在八百年(周朝何以能延续八百年)(1)

分封制的确比郡县制的王朝长命。所以《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分析周的长命与秦的短命时认为,周在强大的时候,可以君临天下,而在衰弱之时,还有五霸在下扶助,共同守护。周天子虽弱,但被认为是天下的共主,诸侯国的力量再强大,也不敢灭周。因此,周王朝历时八百年。在他看来,周王朝的气数超过了应有的期限,而秦王朝没有达到应有的期限。因此,分封制有其优越性。分封制的国家都比较长命。

在古人看来,天下是家族的,因此,应当利益共享,这样,内有至亲骨肉辅佐,外设诸侯、藩属封国护卫,对付内外的危机都有很强的化解能和适应能力。而秦王朝那样的郡县制,嬴政自称始皇帝,却不让骨肉至亲分享,让子弟充当平民,因而一旦有变,就得不到支持,内没有直系亲属以外的宗亲骨肉分担,外没有血亲外戚护卫,王朝命运不长是必然的。

当然分封制也有毛病。封国小了,封国的权力小了,像西汉末期,封国只有征收赋税供自己开销的权力,起不到护卫朝廷的作用。而封国大了,权力大了,又会出现强枝弱干的情况。而且分封制使得诸侯只关心诸侯国内的事情,但不太关心宗主国的事情,因而不利于统一全国的力量,做大事情。但是,分封制王朝的寿命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周朝为什么可以存在八百年(周朝何以能延续八百年)(2)

当然,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这一观点,说汉、西晋、明也有分封,为什么就没有长久些呢,甚至,晋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关于这一点,见仁见智,我以为,上述王朝有分封,有些规模很大,但就其国体的实质不是分封制,而是帝制,是中央王权统一的郡县制为核心、为基本。分封只是一种补充,也就是说这道菜的主菜是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分封只是配菜,甚至只是佐料。应该看到,分封制是一个整体系统,不仅有宗法制为其表里,与其配套,还以井田制为其经济基础,而这两种制度在春秋战国以后就已经荡然无存,经过秦汉三国数百年的发展,社会早已经失去了分封制生存的基础。这个时候实施分封,只能是为了解决应急问题的一时之计,本身不长久。像西汉,一是认为秦国二世而亡与郡县制有关,因此以郡县制为基础再加少量的分封,希望能取长补短。二是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相对弱势。他更需要争夺中间力量的支持。同时,作为帝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帝制、郡县制本身又与分封的分权分利相冲突,这两种菜其实是冲突的,把他们弄到一块是不成熟的,是有问题的,最终一定是加强中央集权,削蕃或限制封国的权利。在周代,不可能发生西晋八王之乱那样的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是分封。

其次是宗法制度和宗法意识。宗法制度和宗法意识,从制度上保证了权力交接、政治传承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宗法制度可以理解为统治阶层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继承,必须严格区分嫡庶。“嫡子”是天子的正妻所生的孩子,其中的长子是血缘最亲、血统最近的,因而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天子世世相传,每世天子都是嫡长子继承父位成为下一代天子,奉戴始祖,是为“大宗”。而其同母弟及其庶兄弟则封为诸侯,是为“小宗”。每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下一代诸侯,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小宗”。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下一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士”,是“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这种宗法不仅用于同姓,异姓诸侯也是这样,周人由于同姓不通婚姻,所以这些异姓诸侯与周人往往结为姻亲,实行宗法,互为伯舅、叔舅。这样,奴隶主贵族就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网状的形成对于政治体系的稳固有重要的作用。

周朝为什么可以存在八百年(周朝何以能延续八百年)(3)

可以看出,除周天子外,所谓大宗小宗是相对的,比如,诸侯对周天子是小宗,但在其封国是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采邑是为大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因为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个,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孙。大宗永远是大宗。而小宗一般五世而迁,“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在继高祖者也;是放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称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别出的宗族或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由于族类繁衍的结果,别子为宗,分家出去,另立门户的人越来越多,小宗也就不断增加。

宗法制度与宗法意识在周人所重视的祭祀制度上也加以体现并强化。举例来说,周武王姬发和卫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嫡子,是亲兄弟。但周武王是在世的嫡长子、是为大宗,继承为天子,而卫康叔则受封于卫,成为诸侯,是为小宗。从血统上来说,周武王与卫康叔是兄弟关系,但从政治上讲,则是君臣关系,周武王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卫康叔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卫康叔只有在天子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卫康叔明确自己的角色。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卫康叔受封卫国后,是卫国的始祖,“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在卫国内,又是大宗。卫康叔的嫡长子继承为诸侯,所谓卫国国君,而被分封为卿大夫的卫康叔的其他儿子,又变成了小宗。在卫国,只有卫康伯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卫康叔的特权,他的弟弟们只有在他的率领之下,才能参加祭祀卫康叔的祭典。卿大夫和士的关系,也是如此。这里我没有举鲁国周公,虽然周公更家喻户晓,但也因为周公的缘故,鲁国有效祭文王的权利,是个特例。从此可以看出,鲁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宗法制度和宗法意识强调共同的祖先,然后在共同祖先的前提下,求传承、求发展、求延续。一般情况下,在天下纷争的乱世,天子、皇帝不行了,八方豪杰可以自己发展争当天下的老大。但是在宗法制的语境中,八方诸侯们却只能当家里的老大,而不能做家长(天子)。因为不要忘了,分封是建立在宗法基础之上的,这些诸侯国大多数与天子同姓,他们是周天子身上拔出的毫毛,这些诸侯国的祖先大多数是天子的兄弟或叔伯,周文王、周太王是他们的祖宗,他们共有一个祖先,周天子是这些诸侯国祖宗的祖宗或祖宗的正宗传人,亲不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更何况自己本身就是周天子身上的毫毛,如果周天子这张皮不存在了,那么,皮之不附、毛将焉存?既然是姬姓诸侯,又怎么能不维护天子这个正宗的传人呢?那样是无法面对先祖的。祖先是神,神是不能对不起的,更是惹不起的。因此,只有宗法意识还在,宗法制度还能发挥作用,即使周天子倒了,他们也有义务把天子扶起来,而不是取而代之。

第三,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表面看,礼乐制度就是一些礼仪以及与礼仪相协调的音乐、舞蹈形式。其实它却是周代政治制度、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周朝能延续八百年,礼乐制度与文化功不可没。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各自在统治阶层上的角色、位置,周朝这出大戏要演出成功,必须让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明确各自的性格特征、处事方式和行为规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熏陶,养成教育,通过礼仪、通过行为举止及其所享有的音乐权力明白自己的角色地位,周朝这出剧对于自己所扮角色的角色期待,以指导自己的角色扮演。如此,天子像天子,诸侯像诸侯,大夫像大夫,士人像士人,如此,虽不能说这出剧能有多大的成功,但一定不会搞砸。礼乐制度有强大的塑造功能,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养成训练中,内化了亲亲、尊尊的意识,设定了严格的行为举止的边界,使之不能逾越。如此,不仅自己内化了这种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而且一旦有人逾越,则必然群起而攻之,不仅从物质上肉体上消灭之,而且从精神上、思想上、道德上批判之,使其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因此,礼乐不仅是一些礼仪、一些规定动作和音乐舞蹈形式,还是一种文化。既是认知文化,又是规范文化。因为既是认知文化、又是规范文化,因此,它起着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思想意识的强大的洗脑作用。礼乐是宗法制度的外包装,礼乐依附于宗法等级制度,没有宗法等级制度,礼乐也就没有灵魂。宗法等级制度强调尊卑贵贱,核心是尊尊、亲亲,礼乐就依照这个理念与要求制定了一整套的规定动作与仪式。这些规定动作与仪式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规范,而它一旦上升为规范,就从外部加固了宗法意识和等级制度。因此,礼乐与宗法互为表里。摧毁了宗法,但礼乐制度还在发挥作用,那么,宗法制度就还能输血,还有生命;摧毁了礼乐制度,但宗法意识、等级制度还存在,礼乐制度就还能输血,还有生命。西周灭亡后,宗法和礼乐制度都还存在,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天子虽然弱,他还是天子,还需要像尊崇父亲一样的礼仪去尊崇他。即使到了春秋末年,所谓礼崩乐坏,还有人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拼命维护这种制度。所以要想让周王朝彻底歇菜,必须让宗法礼乐制度彻底歇菜。礼乐既是宗法的外包装,那么这个包装一旦被固定,就像水泥一样加固了被包装的东西。只毁掉外粉刷,墙不会倒塌;要毁掉墙,水泥必须开裂。

周朝为什么可以存在八百年(周朝何以能延续八百年)(4)

最后是德,所谓的天命观。天命观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神道方面强化了天子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天命观是周公建立的逻辑。宇宙间天为大,天主宰一切。但天并不直接管理人间。上天从人间选择有德之人为自己的长子,代替他管理天下,这就是天子。天子之所以是天子,因为他有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唯惠是怀。天子的授权来自于天,替天行道,给百姓带来德、惠,带来雨露阳光。而要替代或取代现在的天子,一要有德,就是有百姓的拥护。二要从天那里获取授权。周天子曾经很有德,或貌似曾经很有德,虽然几百年后,这个天子已经越看越假了,但他还是天子。而要想从天那里获取授权替代现有的天子,必须先在人间扫清所有的障碍,否则,不得到天下绝大多数百姓的拥护,不通过武力打败强大的竞争对手,获得绝大多数诸侯的认可,天是不会认可的。而这个过程中,周天子虽然很弱,但仍然是天子。

周朝为什么可以存在八百年(周朝何以能延续八百年)(5)

周天子

所以,虽然东周这五百年里,天子越来越不像天子,宗法的轮子、礼乐轮子、分封的轮子先后出了问题。三个轮子,甚至有时两个轮子,跌跌撞撞维持了周朝这辆车没有完全抛锚歇菜。最后,三个轮子彻底不行了,天命的轮子也就跑到别人车上了。

因此,进入东周,尽管周天子越来越不像天子了。但他周天子还能演,他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他还真的又活了五百年,这真是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