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胎膜是在临产之时发生破裂,但有些孕妈在孕期会有胎膜早破的问题,胎膜早破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胎膜早破有什么危害?发生胎膜早破的第一时间该做些什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胎膜早破?下面就来一一解答这些孕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胎膜是将胎儿与母体隔开的膜性组织,通常由三层构成,即羊膜层、绒毛膜层及蜕膜层。羊膜层在胎儿一侧,蜕膜层紧贴在子宫侧,绒毛膜层在羊膜层与蜕膜层之间。在胎膜破裂之前,胎膜在子宫腔内形成一完整腔(称羊膜腔),其内充满羊水及胎儿。在羊膜腔内,胎儿一边吞咽羊水,一边又通过排出尿液形成新的羊水,进行羊水循环。

七种孕妇容易胎膜早破(这6大因素可导致孕期胎膜早破)(1)

胎膜早破是怎么回事?

胎膜在正常情况下,多在临产后的第一产程末,宫口扩张至8~9cm,宫腔内压力明显增强,且超过胎膜张力时,才会发生破裂。胎儿先露前的羊水(称前羊水)流出,前羊水量一般为100ml左右。如果胎先露固定(即胎儿已入盆),在前羊水流出后,羊水即不再大量流出,因而不会出现“羊水流干”情况。

导致胎膜早破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胎膜早破常见的因素有: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压力升高、胎先露部高浮、营养因素、宫颈内口松弛等。流产引产史、生殖道感染是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

1、胎位不正。如果胎位是臀位、横位或孕妈咪骨盆狭窄,胎儿先露部分难以顺利进入骨盆,使胎先露部的羊水囊所受压力不均,可使胎膜早破。

2、羊水过多,双胞胎,也容易引起胎膜早破。由于羊膜腔内压力过高,容易发生胎膜早破。

3、生殖道炎症。阴道炎、宫颈炎容易引起胎膜感染,导致胎膜破裂。引起胎膜感染的病原体较复杂,有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尤其是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不易发现。

4、营养不合理。孕妈咪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缺乏铜、锌等微量元素,致使胎膜变脆,缺乏弹性,容易引发胎膜早破。

5、性生活。妊娠晚期性生活等也是造成胎膜早破的诱因。性生活过程中,有可能使孕妇的腹部受到挤压、碰撞,造成羊膜腔内压力增加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胎膜发生破裂。

6、其他因素。剧烈咳嗽、便秘及提拿较重物体等因素,可导致孕妈的腹压骤增,也易促发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的危害有哪些?

1、母子的感染率会明显增加,胎膜早破最大的危险是产时和产后感染。因为,胎膜过早破裂,碱性羊水过早流出,阴道内酸度降低,杀菌力下降,细菌便可沿着阴道上行,直至羊膜腔内,可使胎儿宫内发生感染。细菌还可通过绒毛进入血窦,侵入母体血液循环,以致孕妇发生败血症和菌血症。还可有引起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和羊水栓塞的危险。

2、如果羊水洗净,可能会导致“干产”。此时,子宫紧紧裹住胎体,影响子宫胎盘血循环。由于胎儿血供减少,很容易引起宫内窒息。

3、胎膜早破如发生在37周以前,常常会导致早产、晚期流产。

4、容易导致脐带脱垂,胎膜早破如果发生在胎位不正(臀位或横位)的孕妈身上,脐带很可能随着羊水被冲出羊膜腔,脱垂于阴道内。脐带是胎儿的生命线,一旦落于阴道内,就很容易受压,使胎宝宝血循环中断,导致突然死亡。

七种孕妇容易胎膜早破(这6大因素可导致孕期胎膜早破)(2)

发生了胎膜早破该怎么办?

为了防止胎宝宝的脐带脱垂,应立即让孕妈咪躺下,并且采取把臀位抬高的体位。孕妈在外阴垫上一片干净的卫生巾,注意保持外阴清洁,不可以再洗澡。当孕妈不明确自己究竟是胎膜早破还是尿液流出时,可以将羊水试纸(医院产科可买到)放入阴道里。如果是羊水早破,橘黄色的试纸会变成深绿色。一旦发生破水,不管孕妈是否到预产期,有没有宫缩,都必须立即赶往医院就诊。即使在赶往医院的途中,也需要尽量采取臀高的躺卧姿势。

如何预防胎膜早破?

1、孕妈妈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时诊治阴道炎,纠正胎位并注意孕期保健和孕期卫生,避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和其他妇科炎症,以防胎膜早破。

2、注意保持膳食的平衡,保证充足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摄入,保持胎膜的韧度。

3、怀孕后期(最后一个月)要避讳性生活,避免对子宫的任何压力。

4、避免过度劳累和对腹部的冲撞,如果是多胞胎,要多卧床休息。

5、怀孕期间如果分泌物比较多,有感染的现象,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6、一旦发生阴道流水,立即就地尽可能平卧,再抬送医院,以防脐带脱垂及羊水流净,经医生确诊后,应坚持平卧,会阴部放置消毒巾,尽量少作肛查和阴道检查,以减少感染机会。

7、一旦确诊胎膜早破,要马上住院待产,严密观察胎心,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的孕妈妈,在此期间可出现有规律的子宫收缩,临产,且大多数能顺利分娩,如超过24小时仍未临产,需考虑催产素引产。

七种孕妇容易胎膜早破(这6大因素可导致孕期胎膜早破)(3)

温馨提示

胎膜破裂没有疼痛感,很多孕妈不是很重视,认为是小便流出,羊水无黏性,站立时流出水增多,平卧时减少或者停止外流,孕妈要由此与小便进行区别,避免将二者混淆而耽误诊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