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卡

阳 飏

悬泉置

古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卡)(1)

悬泉置遗址

古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卡)(2)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书信

古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卡)(3)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阳朔二年传车亶舆簿

从一滴水开始,从一滴水后面的敦煌开始。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南依三危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东去瓜州56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

《西凉异物志》谓:“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

“悬泉”之名形象地反映出其水出石岩,径流细弱的情形。

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攻打大宛国贰师城取汗血马。久攻不下,汉武帝震怒,增派精兵围攻大宛城40余日,大宛贵族最后斩了国王的头颅投降,献出3000余匹汗血马。

李广利获胜后班师回京,途经敦煌行至此山时,人马疲劳不堪,没有水喝。迎面悬崖上不知何时何人写有三个大字:“滴水石”。李广利举剑上前,对着“滴水石”奋力一剑,然后第二剑、第三剑,只见山裂石开,一股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涌了出来,三军人马争相痛饮。因水从高处流下,悬空入潭,所以名悬泉。

为了纪念“刺石成泉”的贰师将军,泉名曰“贰师泉”,泉旁还建了一座庙,曰“贰师庙”,并在此设置了驿站,供过往军队、商贾、行人歇息。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贰师庙和驿站坍塌成了废墟,但是清泉依旧,从未枯竭,而传说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悬泉置在西汉时名“敦煌郡效谷悬泉置”,“置”即驿站,该名唐代仍在沿用,宋代以后渐废,无人知其名。后被当地人称作“吊吊水”“贰师泉”。传说此泉有灵,“人少时水少出,人多时水多出。”

《汉书·地理志》记载:“敦煌郡,户万一千二百……县六: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

根据汉简记载,悬泉置是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敦煌郡当时有厩置九所,悬泉置当属其一。悬泉置遗址于1987年首次发现,1990年开始正式发掘,悬泉置遗址内涵丰富,下层为汉代建筑,遗址西北角叠压有魏晋时期的烽燧遗址。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土坯垒砌而成,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及办公房舍、马厩等。

作为河西走廊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遗址。

古代“邮”专职传递官方文书的机构,送文书的马和车则称“驿”。古代各个时期对邮驿有不同称呼,秦始皇时统一称“邮”,汉代称“驿”,宋代则叫做“急递铺”。现在习惯把中国古代邮政通称为邮驿。

《后汉书》记载,汉代驿使服饰是“赤帻绛褠”,即头戴红色巾,身穿大红袖上衣,身背红白色的信囊,奔跑在路上。汉代传递急件,日行400里,宋代皇帝的金字牌急件,日行500里,清代紧急文书的传递时间提高到一昼夜800里。悬泉置历经西汉、东汉,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玉门关一带古长城烽燧遗址下,挖掘出土了大批汉简,随后敦煌、武威等西北各地陆续出土大批的简牍。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大量汉简,为研究和了解汉代邮驿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同时,对两汉时期邮驿设施的职能、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及人员构成等也有了明确认识。

悬泉置汉简包括邮置、邮书、信札等,其中有诸多以“悬泉置”为名的文件,此中相当一部分被称作“悬泉置以亭行”,有悬泉置吏马驰行和各种使用传车、传马以及接待过往各种人物的记录。

悬泉置汉简中有大量西域各国使者途经悬泉置的相关记录,涉及楼兰、且末、小宛、精绝、弥、渠勒、于阗、蒲犁、皮山、大宛、莎车、疏勒、乌孙、姑墨、温宿、龟兹、仑头、乌垒、渠犁、危须、焉耆、狐胡、山国、车师等国,他们与汉代政府的来往在悬泉置汉简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

汉简记载,有一次接待于阗王,其从者多达1600人,仅仅用坏的杯子就达300多个。还有一枚汉简则记载了接待乌孙国公主的规格也相当高,配有地毯等贵重物品。

汉简还记载,一个县令派人押送刑徒到敦煌,是乘轺车一辆,牵车的马一匹,应当住在悬泉置等驿站,请按照法律规定接待。汉简上还表明离去时间为四月己亥,往西边去了。

悬泉置作为驿站,接待公务活动人员,官员级别不同,吃饭标准不同,级别高的吃得好,有肉有酒有饭;一般级别低的人员只能吃饭,肉有一点,但不能喝酒。因私外出的一律不接待。有许多出土汉简还专门记载了按照上级“文件”追查一起违规接待案件的事情。

悬泉置汉简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官府文书,这些简牍对研究当时敦煌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法规极为重要。在出土的悬泉置汉简中还有对当地乡、亭、里等基层机构的记录,这对研究当时的郡县建置,特别是河西走廊社会的基层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悬泉置见证了汉、唐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当时从长安通往西域的所有邮件和前往西域的商贾均经过这里。

额济纳出土的居延汉简也有一枚《驿置道里簿》,记载了从西安到张掖的驿置。两枚汉简一起分析,更有助于理清楚汉代从西安到敦煌这条丝绸之路的基本线路。

悬泉置除了发掘出写有文字的2.3万枚汉简之外,还发掘出大量没有书写的汉简,由此推断,当时还应该有专门生产空白简的作坊,这就类似于现在的造纸厂。在悬泉置发掘出的汉简是由胡杨、红柳等当地生长的树制作的。

西汉时期,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官府财产,配备与管理制度都十分严格。悬泉置遗址从性质上讲是一个邮驿机构,不论是传送公文、信笺,还是接待过往官员的宿行,都少不了马匹。

嘉峪关魏晋墓就出土有现被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的“驿使图”画像砖:一骑在疾驰马上的信使手举一木简信札。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2000余件马的骨殖。根据与这些马的骨殖同时出土的汉简记载,当时的官用马分为不同的等级,供不同身份的人使用。其中品种最优良的被称为“天马”。悬泉置汉简还记载了关于“天马”的管理使用制度。

在悬泉置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器物种类和数量也非常多,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用品都有,如铁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骨器、丝织品、皮鞋、毛笔、墨、纸张等。同时,还出土了私人印章和信件用的封泥,发现了大量的麻纸。

悬泉置遗址保存、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某段进程。因而,极具历史人文科学价值。

由于悬泉置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它无疑是一座代表了古老文明的骄傲与光荣的驿站。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