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国立中央大学,有一流的教授,意气风发的学生,以及当局力所能及的扶持,得以走上亚洲大学之巅。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在后来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优势学科被拆分出来,组建成专科院校,学校也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不过,南大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南大秉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精神,励精图治,再次从一个文理科大学,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

内核不变,南大依然是南大。依此内核,南大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吗?

南京大学一所低调的大学(低调的南京大学)(1)

南京大学

01 东方教育之中心

今天,我们行走在南大的校园内,看着那饱经岁月的红砖绿瓦,嗅着古朴的书香,似乎还能听到昔日国学大师的传经布道,看到科学巨匠的风采。夕阳西下的时候,仿佛就回到那段动人的流年中。

南大把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作为学校的源头,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学校历经了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发展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南京大学,沿用至今。

数十年时间里,该校一直是国内高等院校的标杆,不仅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壮举,还一举提升了国内高等教育水平。

1920年,南大还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任校长郭秉文先生同意招收女生,6名女大学生进入外语系,2名进入教育系,此乃国立大学首次实现男女同校。此后,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招收女大学生,男女同校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的共识。

我们今天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年,学校需要突破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制约,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此后,学校又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新局面。1920年9月,南京高师实行选课制与学分制,为学生开设了必修及选修课,学生按照要求修足了学分才能毕业。后来,这些改革逐步在国内多所高校内采用。

不仅如此,学校还在国内率先开展现代学术研究,首开先河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实验室,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得以蓬勃发展

到了国立中央大学阶段,学校已经建成了一所文理为基本兼有农工商等专门应用科的现代化大学,崇尚学术自由,推行大学自治,并逐渐走向亚洲高等教育的巅峰,成为名扬中外的“东方教育的中心”。

南京大学一所低调的大学(低调的南京大学)(2)

国立中央大学旧校门

建国之后,国内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全国院校大调整”下,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当时强大的综合性大学,成为重点调整的对象——

原南大的文学院、理学院,与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南京大学,而原南大的其他优势学科,则悉数分离,要么并入其他高校,要么与其他学科合并。

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分别组建了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心理系师生在潘菽教授的带领下,到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也因此成为当时院系调整的“五大母校”之首。

至此,曾经雄踞东方教育中心的南大,犹如蒲公英一般,在春风的吹拂下,将自身的智慧传播到各个地方,并在他处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到独当一面。这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

02百年沉淀终成典范

在“全国院校大调整”中,南大经过重组,从一所综合性大学变成了一所文理院校。此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南大和国内大多数院校一起,经历了一个在摸索中发展的艰难阶段。

不过,南大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传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精神,锐意创新,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

1978年5月,《光明日报》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全国各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而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当时南京大学哲学系的青年教师胡福明。

在“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多少人被错误的标准所陷害。到了“文革”结束,人们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依然感到迷茫。这次关于真理的讨论,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来临。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胡福明需要怎样的睿智与勇气,才能做出这样果敢的论断;那是怎样思想自由,崇尚真理的大学,才能孕育出这样的思想和头脑。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南大这所高校里绽放得淋漓尽致。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世代传承的风气,才让南大不管怎么变迁,都依然是那个巨匠诞生的摇篮。

是的,拥有百年学术积淀的南大,曾经站在国内高校金字塔的顶端,傲视群雄。天文、地质、生物、基础物理等理学类学科,长期处在顶尖位置,涌现的顶尖人才更是不计其数。南大培养了出赵九章、程开甲、朱光亚、黄纬禄、任新民、钱骥等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吴良镛、闵恩泽、刘东生、张存浩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建国以来,当选两院院士的南大校友更是多达270位;

南京大学一所低调的大学(低调的南京大学)(3)

获得“两弹一星”奖章的南大校友

在人文社科方面,南大的哲学、历史、中文等学科同样强势,长期领跑国内高校。由于社科类学科很强,教授的讲学各有特色,很少拘泥于课本,不管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后交流,都给予学生最大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学习目标明确,对于在社交上没有过高要求的学生来说,南大的人文关怀是充足的,是温和的,也许这就是南大被称为“中国最温和的大学”的原因吧;

在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论文方面,南大更是不遑多让。与更注重理工类创新、技术应用的清华、中科大相比,南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反倒更加出色,SCI论文发表数量连续7年第一,论文被引用次数也是连续8年居首位;此外,在《Science》和《Nature》这两大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南大同样在国内独占鳌头。

世纪之交,国内院校相继出现了较大范围的调整,高校之间的合并十分常见。像北京大学合并了北京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合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只是,南大并没有参与到这场合并潮中去,继续保持独立发展,也没有影响南大成为杨振宁口中“中国最顶尖的学府”。

2021年,南大经费预算仅为86.39亿元,在全国高校中排名22位,与其综合实力排名十分不相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低调务实的南大,一直在默默地耕耘,却人才辈出,堪称国内高校的典范,承担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任。

南京大学一所低调的大学(低调的南京大学)(4)

南大校门

03 创建世界的南大

时至今日,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已经不再是为了复制某一个大学。诚然,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之流,是世界高等院校界的“天花板”,代表世界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但是我们的高校可以以它们为目标,却不会再想要成为它们。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正如南大吕建校长说的,“跟着别人学是拿不到第一的,顶尖的大学应各具特色。中国未来一流大学发展的道路一定是在‘四个自信'指导下,自己走出的路。”

今天的南大,在吕校长的带领下,提出新的办学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许就是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方针:

南京大学一所低调的大学(低调的南京大学)(5)

南大学子

一直以来,南大在人才培养上从未停止过探索。十年前就提出的本科“三三制”改革,今天已经在尝试2.0版本。所谓的“三三制”,是将本科生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和高尚道德,夯实基础学科;第二阶段,实行专业化教育,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方向进行深度学习;第三个阶段,为学生提供三种培养方向,专业学术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创业就业型人才。

这项改革的实施,也催促着南大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变革,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等。不过,提出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非无本之源,因为南大本身就有综合水平很高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和导师指导体系,加上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为学生跨界学习提供充实的基础,让这项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南大的这项创新性改革,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也使得南大在本科生的个性化教育上绽放异彩。除了本科生的“三三制”培养体系,南大还确立了“二三三”硕士生培养体系、“四三三”博士生培养体系,覆盖全专业、全阶段的人才培养

百年教育大计,以人为本,有了高层次人才的输出,才能有突破性科研成果的出现,才能有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底气。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一个世界级的南京大学,傲然立于世界高校的舞台上,谈笑风生,彰显“平天下”的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