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为什么去国企(为什么现在国企不吸引毕业生了)(1)

侄女晓琴两口子从一家大型国企辞职回到自己生长的城市,两年前应聘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前一段时间来家里做客,闲聊之后自己对国企有很多新认识。

晓琴本科在唐山学的钢铁冶金,研究生在东北大学就读,研究生毕业后跟随一起就读研究生男朋友应聘去了邻近城市一个大型国企,该国企当年是全国工业学习的标杆,名头很响,每年从各大院校招收很多应届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给出的条件也很诱人,晓琴两口子就是看招聘才选着这家国企,进厂签订五年劳动合同。

谁知道参加工作后,完全不是招聘说得那么好,晓琴因为是女生分配到检验部门,每天同师傅们倒班作业去现场对钢材进行检验,师傅们也是前两年毕业学长。而晓琴男友则进入炼钢厂,培训后进行倒班作业,四班三倒,年轻人有知识有学历到生产一线确实能学到很多原来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但是这家国企由于年年招聘大批学生,生产现场操作工很都是本科毕业,一些转炉炉长都是研究生学历,而原来自动化的设备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已经成半自动或手动,一个班坚持下来累的浑身酸痛,人才浪费惊人。

三个和尚担水喝的故事大家都看过,其实现实中这样担水喝的故事一直在持续,单位管理部门众多,五花八门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约企业前进发展,逐渐加剧产生内耗。庞大管理系统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造成的结果是比附近的民企同等规模人数的几倍,原有的那点技术优势,在目前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在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设备升级改造后已经荡然无存,更何谈价格优势,死板的营销也让企业在钢铁市场中溃不成军,好在最近几年的钢铁市场持续火热。

钢铁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单位内部小团队盛行,虽说不是原来旧社会的拜码头,其实也差不多,人靠大树好乘凉,能力水平放一边,领导更看重的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年轻人。

形式主义假大空充斥各个部门,几千万元开发的技术软件由于原材料的变更废弃不用,但是上级部门更看重的是由于替代原材料所节约的成本。技术管理人员的每年课题管理是硬指标,单位形成为课题而课题的工作方式,完不成课题积分影响年终评定,最终的结果就是课题满天飞,成果数字纸上见,效果看不见。

工作总结是为了总结当下,规划未来,但是企业每个人有写不完的总结,周总、月总、年总,项目的分阶段总结,材料的分阶段总结,技术总结、设备总结、新产品开发总结、使用总结、课题的分阶段总结等。每一件事情要有计划、有分析、最后还要有总结。看看办公室的每个人都在写总结,因为一个学长写的日终结A4界面有八张之多而得到领导赞扬。

各种学习活动、行业对标活动层出不穷,每次都是发动动员阶段,查找梳理存在问题阶段,制定改进措施,过程领导插到底、点到面,必须有多少条,评比验收,观摩学习,总结大会硕果累累,过后在无人问津。

每年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是重点,节约降低成本,减少人员使用是关键,课题成果遍地开花,操作岗位的人是减少了,但是剩下的更加辛苦,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需要学习,记录,上班八小时,班后一个小时需要填写各种各样的台账记录,有安全台账,设备台账、技术台账,过程记录等,很多数据目前设备上都有留存可查阅。

老企业环境保护欠账比较多,近两年的环保治理,造成很多原有大型企业开工不足,对企业影响有多大咱不说,直接影响工人的腰包是必须的,辛勤工作一个月买不到半平方米的房子已经很稀疏平常。而工厂搬离市区在西部山区重建,是最终迫使晓琴两口子辞职的最大决心。

看着每月都有离职的同事,劳动合同到期前,晓琴两口子联系到本市的技术职业学院,目前国家加大扶持职业技术学院的力度,学院为了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迫切需要学历高,同时在大型企业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充实教学岗位。

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坐班的教学模式,两人有了大把时间回归家庭,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两个假期十三薪,相比在企业早看星星晚看月亮不知强多少倍。

原来毕业生对各大国企趋之若鹜,为什么目前做梦都想离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