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
讲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无论是经商,还是与人相处,讲诚信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么他就会被孤立。试想一下,谁又会冒着被骗的风险,与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打交道呢?
在四川成都,发生这样一件事。两个小男孩儿的同伴捡到了一个包,里面有100元,两个小男孩儿拿去花了50元。直到失主找上门,两个男孩的爸爸才知道这件事,这令他十分气愤!于是,他罚两个孩子跪一个小时,希望这样的惩罚,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讲诚信!
人无信不立,表面上这位父亲在体罚孩子,实际上他担心孩子不讲诚信,以后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如此惩罚充满了一位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爱!
从古至今,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于是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容易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七国。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对他十分钦佩!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妆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后又改为河东太守。
商鞅与季布注重诚信,成就了“立木为信”和“一诺千金”的千古佳话!而不讲诚信,就算是帝王,也难以立足于天地!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她十分漂亮,但是不爱笑。为博美人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了烽火。烽火是求援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诸侯们见到了烽火,于是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竟发现这是君王为博美人一笑的举动后,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里威仪赫赫的诸侯们风尘仆仆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犬戎大举攻周,周幽王再次点燃了烽火,诸侯们担心被戏耍,没有派兵。结果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诚信”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却承担着非凡的重量!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大到国家之间的外交,无一不以诚信作为纽带。因而,只有教育孩子讲诚信,才能让祖国未来的栋梁,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