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的教育思想

古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思想是什么(山东教师编考试)(1)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对我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第一,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第二,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辑录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需要依据的主要材料。

2.“庶、富、教” 孔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这一思想。认为在实现充分的劳动力、保障人民丰足生活的前提下,必须施行教育,使其知伦理、守本分,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性相近,习相远也” 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证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中,教育起决定作用。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差别很大,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行,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他的这一主张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决定作用,顺应并推动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进步性,对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它同时开启了以后对人性与教育关系的讨论,但他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

2016年山东教师统考真题(多选题)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有( )

A.这是遗传决定论的体现,否认环境的决定作用

B.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才是导致人的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C.这是环境决定论的体现,抹杀了先天禀赋的差异

D.这种观点为从平民中“举贤才”的主张提供了依据

【解析】BCD

4.“有教无类” 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也”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这一主张。其基本含义有不同理解,梁朝皇侃称:“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也。教之则善,本类也。”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这比较符合他的这一主张。他创办私学,聚徒讲学,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的接受教育,而是认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5.“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比较准确的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主张,历来对这句话的解释存在分歧,但基本含义应该是把官职与学习紧密相连。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这一主张提出主要是针对春秋末期奴隶主贵族统治腐朽,不学而仕,仕而无学的现象相当突出,私学兴起,仕阶层扩大,出现学而不能仕的矛盾这种状况提出。提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将激励和竞争机制引入教育,对当时的宗法观念以冲击,具有进步性。

6.论教学内容 他从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这一教育目的出发,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他继承六艺教育传统,亲自整理古代文献,形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尤重诗、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的教育内容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尤为可贵,对我国文化传统影响深远。但他的教育内容有严重缺陷,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7.论教学方法 孔子将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他把如何教的问题建立在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即学、思、行。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种基本方法:

(1)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其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也”。他本人并未提出这一概念,朱熹根据他的教学经验,提出“夫子教人各尽其材”,遂有“因材施教”。实现这一原则关键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学生特点。孔子本人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强调学生特点,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均能准确概括出个人特点。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某些专长,避免盲目,一刀切。如“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喭 ”

(2)启发诱导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他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一次十分精辟表达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步伐,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根据朱熹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才适合诱导、启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其核心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据此,首先要理解学生认识规律,掌握学生心理状态,适时施教,“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而不能成为躁者、隐者和瞽者,还要注意教学要“当其可”,难以适当,防止过难过易。这种教学方法包括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由此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表达。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重要作用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第三,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认识范围。

(3)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乏而不实。单纯的学或思,都有片面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才可能提供这些材料进行有效思考,二者相关,学习居先,是基础,是主要方面,在有知识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抓住事物本质,使认识深入和提高。

(4)由博返约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知识面应广,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加以统帅。他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见识多,思路广,对于事物的理解深刻全面,解决问题左右逢源,能够“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细加品味,正是概括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四项主要教学原则。

8.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孔子全部教育活动和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仪节,仁是基本准则、规范和仪节的基本精神,是“爱人”和“忠恕”。把礼仁推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使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人之间各有其礼,各尊其德。例如:《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有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而》记载:“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记载都是孔子论述道德教育的典型语句,需要认真识记。

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不少规律,提出许多道德原则,如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对今天仍有可借鉴意义。(1).立志乐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立志乐道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艰苦的磨练,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2).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别人发生矛盾,首先要“求诸己”,寻找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要自我省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克己复礼为仁”也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了。(3).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呐与言而敏于行”要多干少说,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只有处处身体力行,“无终食之间为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才能逐步登上道德修养的高峰。(4).改过迁善。““君子之过也,如明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则勿惮改”“不贰过”。

2015年山东教师统考真题(多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荀子主张“性善论” B.孟子主张“性恶论”

C.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D.孔子重视“仁”、“礼”的思想

【解析】CD

2016年山东教师统考真题(单选题) 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培养德才并重的“君子”,强调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君子”的根本品德。下列体现“君子”根本品德形成过程的是( )。

A.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A。A译文: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B译文: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C译文:略

D译文:略

2018年山东教师统考真题(单选题)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教师的楷模。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人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以德才兼备,温文尔雅的君子作为其教育目标。下列选项中,展现德才兼备的教学思想的是( )

A.学而出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析】B。A译文:略;

B译文: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C译文: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D译文: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9.论教师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谈了许多有关教师修养的问题,如(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爱之能勿劳乎,终焉能无诲乎”“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强调身教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