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改变的捷径(科举朝为田舍郎)(1)

樵夫说,皇帝的斧子一定是金斧子;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樵夫,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砍柴。

小时候上历史课,学到清末取缔了科举考试,心情莫名其妙的“激动”:一个钳制读书人思想、导致官场腐败的制度终于被取缔了;

这种心情就好似在说,科举考试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然而,它确实存在了很久,跨度是一千三百余年;

这期间,任尔改朝换代,兀自屹立不倒。

1

要说科举,得从九品中正制说起...

九品中正制创立于魏晋之际,在当时,某种程度上澄清了吏治,缓和了世家大族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士族垄断了官员的选拔通道,致使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参考:九宫格人才盘点,他是始祖)

到了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不问出身,不分贵贱,只要考试牛,就可以做官。

2

世界上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的,更没有绝对的公平;

对你有利的制度,对他未必然;对今天有利的制度,对明天未必然。

比如,

科举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个层面来说,科举制是利是弊呢?

在天朝统治者看来,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因为理论上大众的思想被钳制,江山相对可以久远些;

在被统治者看来,应该是弊大于利,因为人生的方向被限制了,只剩下种地和科举;

科举初创之时,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它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带来的黑暗政治,结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境况,为读书人带来一丝曙光;

科举创立后的一千三百年,应该是弊大于利了,尤其到清朝,科举已经严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利弊不可同日而语。

3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取缔科举的原因是多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一定是:由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必须废掉科举,废掉这种通过读四书五经而考试取士的机制。只有这样,民众才会放下四书五经,转求其他学科。

......

制度,废之简单,立之难。

废掉科举后,势必会有一套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会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