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信:一个不起眼的谜语竟困扰了我们家几代人。

不信?我说出来你猜猜:

有物,一刀砍断只一截(段)!它是什么?

或许你绝顶聪明,或许你偶有所悟;否则,也够你折腾的!

爷爷的父亲,是清朝最末一代秀才。在世时,教过私塾,写过状子,卖过对子,还在衙门里混过事。按理说,他非愚蠢之辈,然而,据说直到临死之前,他还没有猜出这谜语底,以致郁郁而终…

我爷爷,小时家道尚可,上过一段私塾,后来家境衰落,他流浪江湖,成了一个耍猴子的卖艺人。他脑子活、心眼灵,不仅会耍猴,而且会玩狗,经常玩一些“猴爬竿子”“狗钻圈”之类的把戏,借此混饭吃……爷爷虽然耍猴玩狗大半辈子,但始终没有忘记“继承先父遗志,完成未竟事业”一破那道谜语!

遗憾的是,爷爷虽然懂狗性,能通猴道、不乏其聪明,但是对这道谜语仍无能为力…

爸爸是军人出身的,转业后在地方任职,官也不算小,身体也渐渐地发福了。你千万别以为他是心宽才体胖,其实他才忙着呢!他那办公桌上,文件经常码得像山高,半夜里还伏在那里“画圈圈”,

依照奶奶的话说,十只老母鸡每天生下的蛋也未必有爸爸笔下的“圈圈”多!

只是,当他一想起先祖遗下来的那道谜语,便两眉紧锁、两眼茫茫,叹一声:“哑谜.”

我,曾经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用直尺、圆规在黑板上画过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教给过

学生各种图形的画法及原理,并循循诱导他们回答各种提问。

业余时间我不仅钻研千奇百怪、奥妙无穷的几何、代数题,也钻研我家那道“祖传哑迷”:

我找来了许多谜语书籍;加入了好些个有名或无名的“猜谜协会”;不耻向“老翁老妪”下问…

去年暑假一日,我正坐在书房里冥思苦想,忽然,我那位读小学二年级的小侄子“呼哧“呼哧”地闯了进来,他大声地嚷着:“叔叔!叔叔!‘哑谜’我猜破了!

‘哑谜’我猜破了

只见他肩上挎一只红色的游泳救生圈,脸上、头发上还挂着水珠…显然,他刚从外面游泳回来!

“你…”我没好气地盯视着他,“别胡闹!”

小侄子突然取下那只斜挎在肩上的救生圈猛地朝我头上一抛,“给!谜底……”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谜底”,就是小侄子抛下的“救生圈”,或者确切地说,就是所有的“圆环”、“圆图圈”!

好聪明的孩子!

“祖传之谜”终于解开了!

爷爷知道后感叹道:俺耍了大半辈子‘猴子爬竿狗钻圈’,怎么没想到那‘圈子’就是谜底?!

”爸爸也不无尴尬地笑道:“俺每天批文件,画下的圈圈一大串,也没想到哇!”妈妈也自责,说她手上戴的镯子、头发上系的“皮箍箍”、甚至电饭煲里套的“皮圈圈”,都是“谜底”,可就是没想到……

适合3到5岁孩子的谜语(困扰几代人的谜语)(1)

然而,最感到愧疚的还是我:因为我不仅有知识,还年轻、而且有着悉心钻研圆圈这类几何图形的经历,理应更有条件猜中这道谜语;但如同父祖辈一样,在“祖传之谜”上我也交了“白卷”!

于是,在解开“祖传之谜”之后,我心中又添了一道“谜语”,

这就是:为什么一道并不复杂的迷语竟困扰了我们几代人?为什色我们这些成年人的想像力有时竟不如一个孩子?

难道冥冥中真有一道无形的“圈子”箍住了我们这一代人想象的翅膀?

或者,我们这一代代人过多地因袭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