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和真心理首席咨询师 周晓青

梦是夜晚的故事,关注的是故事的主角(通常是做梦的人)如何努力达成欲望。

2017年6月6日——中国又一年高考的前夜,究竟有多少学子怀揣着梦想,借助梦的形式表达着内心的焦虑和渴望呢?

高考现场梦的光点(高考前夜梦的世界)(1)

梦的功能

许多心理学家与精神科医生相信,梦可能是一种自我疗愈的形式,帮我们应付清醒时的焦虑。梦也会如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克所说,帮我们铲除脑中无用的信息。对于克里克来说,梦是一种垃圾处理系统:“我们做梦是为了遗忘。”

对弗洛伊德学派而言,梦是被压抑的愿望,转而以迂回的方式实现。因此弗洛伊德引用这句谚语“猪梦见橡子,鹅梦见玉米”。

那么高考生们会梦见什么呢?

会否担心美好的愿望终究是南柯一梦?

高考前夜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一次淳于棼过生日,亲友都来祝寿一日,他便在门前大槐树设宴共饮,直喝得酩酊大醉。于是便坐在槐树下歇息,迷迷糊糊睡去。

在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发榜时,他高中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见他生得一表人才,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又被钦任为“南柯郡太守”。

淳于棼上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有一年,敌兵入侵,淳于棼奉旨率兵拒敌,但屡战屡败。金枝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于是便辞去太守职务回京。就此淳于棼失去国君宠信,心中悒郁不乐,不得不回故里探亲。淳于棼心惊气急之余猛然惊醒过来,见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经历好像有如已历一生。

高考现场梦的光点(高考前夜梦的世界)(2)

解 梦:

淳于棼的梦,从最初的美梦成真到失去宠信,实则是一种出于对现实无法掌控的焦虑体现。从经典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淳于棼内心的愿望借以梦的形式得以实现。虽然最终还是难免失宠,但毕竟体验过了头名状元、人前马后的荣耀。这份个人对于名利的渴望确实不太好过于张扬地表达,唯有通过梦进行述说。

然而,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来看,却会对此有不同的解读:对于淳于棼来说,无论他之前多么优秀、多么努力,一旦某件事情做得不好、不如人意就会被抛弃,失去最可靠的关系和信任。淳于棼真正的焦虑或许就在于对于关系丧失的恐惧,在梦境中他面临妻子的离世,失去皇帝的宠信,甚至可能会遭受乡亲们的冷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深受环境影响的,在他失败之后所可能面临的悲凉境况或许才是淳于棼唯恐避之不及的深层原因。

高考现场梦的光点(高考前夜梦的世界)(3)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

人类的行为受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求驱动。

对于扎根于农耕文明的中国读书人来说,尤其是古时候,能够获得乡亲们的认可、光宗耀祖显然是推动他们寒窗十年也要考取功名的最大动力。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社会,这是快速获取认同的唯一路径。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也形成了人们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观。只是,这样的想法难免会将人逼上狭隘的路径,以至于流传出“范进中举”的故事。

很多学校在做考前辅导的时候,依旧着眼于帮助学生减轻对于成绩优劣的焦虑,而很少关注他们对于自身在团体中位置高低变化,关系远近变化所带来的焦虑的评估和缓解。

正因为如此,很多考生在备考的冲刺阶段,不是表现出对于学业的倦怠和畏惧,反倒是呈现更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他们述说自己无法待在宿舍里;总是害怕自己会被超越;无法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等等。这些焦虑和痛苦都会在梦境中有所呈现,并进一步引发更强烈的焦虑感。

精心沉思

高考现场梦的光点(高考前夜梦的世界)(4)

学会面对人生的遗憾和不完美呢?

台湾著名的美学家蒋勋在《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这本著作中,曾写到:面对遗憾时的从容,也许是发生美非常重要的时刻。

遗憾,注定是要被体验到的。很多时候,遗憾被视为不可原谅的,因为人生无法承受错失,哪怕是一次。“遗憾”自此成为许多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高考在国人的心目中似乎也具有这样的特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偏激的观念自然会带来很多的焦虑和恐惧。

面对遗憾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跳脱”出来。跳脱出好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全神贯注,把对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中。年轻人需要丰富的社会活动,借此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到个人价值,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如此,生活不再存在唯一目标,而可以有能力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

梦,帮助我们表达着内在的焦虑,那是对于关系断裂、缺失的恐惧;现实,则需要我们有能力去直面焦虑,为每一个拼搏、努力的人构建稳固的人际支持网络,支撑他们走过困境,探索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