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拥有了人生第一台智能手机,我和它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走哪儿都会带着,放进包里都舍不得,手似乎也很喜欢它,总是将它撰得紧紧的;眼睛似乎也很喜欢它,只肯将它放在视线范围内。

哪怕什么事儿也没有,也会自然而然重复着一些行为:解锁,开微信,点朋友圈,翻着已经读过好多遍的动态;或者开微博,拖动页面更新,看热搜,读自己曾经写过的东西,一遍又一遍;或者开淘宝/京东/山姆/叮咚……,漫无目的地瞎逛,最终不是什么也没买,就是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

诸如此类的潜意识行为还有很多很多,我大致能觉察到它们存在的不合理性,但我却无法控制自己已重复多年的习惯,只好默默地被它安上发条,受其摆布。

也许是信念的力量吧!前段时间,我无意中翻开了一本书《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本想通过读它了解一些关于整理收纳的知识,却在作者巧妙地引导下,打开了信息极简的大门。此书通过写故事的方式,讲述一个都市女孩繁漪的人生成长过程,她的故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其相似,因此读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劲。信息极简是本书的第一章节,也是我正在学习和此篇分享的主题。

书中主人公繁漪偶然间参加了一个免费的公益讲座,老师主要讲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睡前刷手机的问题,老师说现代人喜欢在睡前玩手机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是自己可以自由支配并不受打扰的,让人感觉很放松。正因无人打扰,所以大部分人很难放下手机,刷到很晚,从而导致不健康的熬夜行为,对自己的身体、皮肤、精神状态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老师给的建议是:把手机放在客厅,不带进卧室,刚开始可能有些不适应,这时可以选择用看书代替。因为手机信息提供了很多新鲜的刺激源,让人精神兴奋,而书籍大部分是重复性的探讨问题,容易让人入睡。

第二:微信群的干扰,我们在不自觉间加了很多微信群,这些群消息时不时地就会来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同时也让我们的微信界面充斥着大量无价值的信息。我们需要学会跳出一些无意义的圈子,将它们进行简化。

第三:刷手机的心理,老师认为刷手机是一种上瘾行为,而造成这类行为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逃避,通过这些行为短暂地脱离原来的生活空间,获得一种假性的轻松感。另一种是空虚,我们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剩下的时间,按毛主席的话说,不被我们占领,就被敌人占领。而刷手机就是我们最常用打发时间的工具。这不禁让我想起老家的父母,他们经常轮流于农村和城镇两地居住,住在农村总有干不完的活,根本没时间顾及手机和电视;而住在城镇,可做的事儿就少了许多,因此也基本为电子产品所控。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主动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来填充这些闲暇时间,不要让我们的宝贵生命被潜意识里的上瘾症所占领。

这堂课结束前,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数一下自己有多少手机App,以及为什么安装它们,哪些是可以卸载的?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完成这项作业的心得,其中的心路历程和书中主人公是极其相似的。

经统计,我的手机共计安装了43个App,数量多得着实让我有些吃惊,但是仔细一看,感觉每个都有点儿难舍难分,实在不知如何下手,将他们卸载得跟信息极简者一样,只剩十几个。故我又仔细阅读了老师给繁漪的建议:给App做分类。此外老师还说了一段话,立刻激起了我的行动力:“我们尝试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最好的态度是不信不疑,去证明。因为只有身体力行,你才知道这个道理是不是适合你,别人说的,只是别人的人生体验。所以去试试看吧!”

于是,我用Excel表格将手机中的43个app分成了四大类,以下是它们的详细内容:

作为一个手机控如何杜绝玩手机(我们该如何应对手机控)(1)

接着我认真思考每个App的下载目的、使用频次和替代方案,例如像一些视频软件、银行软件,我几乎很少打开,主要因曾经需要时下载过,又如淘宝、京东、山姆等购物软件,这些App经常会借潜意识之手消耗我的时间和金钱,而它们其实完全可以用网页版或者小程序替代,有采购需求的时候,在电脑上操作即可;还有像趣运动、美柚、捷停车等工具类的软件,它们在微信上都有小程序版本,没必要重复保留。对于必备软件,我也记录了留下它的充足理由。经过一大翻整改,我的手机App终于缩减成17个了,总结列表如下,和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手机控如何杜绝玩手机(我们该如何应对手机控)(2)

不得不说,卸载完成后的感觉真是太棒太解压了!少了这些小魔王的控制,打开手机的次数确实少了很多。接下来,我想尝试一下书中提到的关于信息极简的第二部分,将每天刷手机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坚持7天,等这项体验完成后,不管坚持与否,我都会如实将体验报告在头条上记录下来。

生命诚可贵,想想那些被医院判定“有期徒刑”的人,他们倾其毕生所有,只为换来多活几年,我们怎忍心去打发和挥霍,况且沉迷手机也会带来很多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对健康是个极大的隐患,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从此刻做起。

感谢各位老师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我的笔记,若有不恰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