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
2016年7月,时任中国移动连云港分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的段玉平申请援藏。他在申请书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组织召唤的时候,我应该挺身而出,把对党的忠诚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当得知自己的援藏申请被核准通过,段玉平激动万分。在有能力的时候,尽己所能、奉献社会,为脱贫攻坚事业作一份贡献,是他的梦想。
踏上援藏之旅,段玉平挂职担任阿里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改则县委常委、副县长。地域空间的转换,让他的视野一下子变了“频道”,从满目的青山绿水变为单一的色调。
刚到改则的那些日子,段玉平四处寻找绿色。结果还真找到了——偌大的改则县城,只有散落在各处的5株大红柳。柳叶虽然努力地呈现着绿色,却因没有水分的滋润,显得干瘪、纤弱。
曾经,这片土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因地壳运动,大海东去,才有了今天的青藏高原。这里成为陆地,留下的全是沙土和冻土。在这千里冰封的雪域高原上,都是沙土和冻土,怎么会有绿树扎根?在这干旱多风,5月才进春、9月就入冬,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的改则县,又怎么会有绿树成活、生长?
二
段玉平到来后的一次走访,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气象。
2016年10月,段玉平到距县城230公里的古姆乡岗如村村民曲珍旺姆家调研。曲珍旺姆正在炖羊骨汤。大锅前搁着几棵打蔫的青菜,曲珍旺姆却不加进去提味,段玉平感到很奇怪。
返程的路上,段玉平问驾驶员洛桑:“这儿做羊肉汤怎么不加蔬菜?”
洛桑告诉他:“蔬菜在改则金贵着呢。”
段玉平顿时明白了。自从踏上这片高原,他就没见过一块菜地。市场上买来的蔬菜既不新鲜,价格也贵。这是因为改则不生产蔬菜,蔬菜都是从内地经拉萨辗转几千公里运来的。
改则县能不能种植蔬菜?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段玉平自己也吓了一跳。在这雪域高原上种植蔬菜,这种事听都没听说过!
他把想法在县委常委会上提了出来。大家虽有疑惑,但觉得可以一试。能不能成功,谁心里都没底。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段玉平把种植大棚蔬菜、建立生态产业园的计划,与安居工程建设、贫困户搬迁、冬季牧草购置等,列为中国移动2016—2018年援藏的项目。改则县委书记益西土登对段玉平说:“有些计划听起来觉得不可能实现,但历史总是人去开创的,我们尽全力配合你在这里开创历史!”
沙土、冻土种不了蔬菜,必须进行土壤改良。段玉平扑到了生态产业园规划的空地上。他带人去挖土,一直挖了两米多深,把沙土、冻土全部铲去,打下水泥桩子。然后从800公里外的日喀则运来熟土,配上当地河沟里的泥沙、牧民家羊圈里的羊粪,混合在一起,用智慧和人力改良了土壤。
改则昼夜温差大,段玉平还特地在蔬菜大棚上加盖了特制的“棉被”。大棚内,种上了青椒、萝卜、菠菜等10多种蔬菜。能不能成活,段玉平心里直打鼓。种子、秧苗种下去后,他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指导牧民浇水、施肥。
7个月后,第一批芹菜、西葫芦成功出棚了!
段玉平几乎是抹着眼泪,与当地牧民一起收获这来之不易的蔬菜。
奇迹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2018年、2019年,段玉平一鼓作气,利用中国移动援藏资金,参与了改则县46个蔬菜大棚的建设。自产的蔬菜满足了全县群众30%的需求,并且使当地的蔬菜价格平均下降了20%。
三
扶贫更要扶智。段玉平把教育扶贫当成“决胜未来”的方向,立志把孩子们的视野和梦想拓展到大山以外。2016年9月6日,段玉平到改则县挂职后第一次下乡调研,他驱车170公里来到先遣乡。
走进先遣乡小学,段玉平问校长:“学校目前最缺什么?”
校长想了想,说:“最紧缺的是电。要是有了电,学校的消毒柜、洗衣机就能用起来。碗筷消毒能减少疾病的传染,洗衣服也更方便些。”
“这个问题,我马上解决!”段玉平的话掷地有声。
果然,只隔了5天,段玉平就用募捐来的款项,买了发电机和柴油送到学校。当发电机摇响,学校食堂的师傅兴奋地大喊“来电了”的时候,聚集在操场上的师生们使劲地鼓起了掌。
援藏3年,段玉平走遍了改则全县的9所中小学,他经常与当地师生座谈交流。他告诉孩子们,他也出身于一个偏僻山村的普通农家,在党的关怀下,勤奋读书,取得了人生的进步,并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奋斗故事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
他给孩子们讲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期待他下次再来讲故事,段玉平一口应允。果然,时隔不久,他又一次来到学校,不仅分享了优秀党员的故事,还自掏腰包买了150本《新华字典》,给每个孩子送了一本。
2018年7月,经段玉平协调和促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研究所捐资,在改则县中学设立了励志奖学金。当年11月,奖学金首次颁发,共向72名学生发放了奖学金。颁发奖学金时,获奖学生要给段玉平献哈达。段玉平当即向校长提出:建议由他和校长给孩子们献哈达,向他们表示祝贺和祝愿。“感恩哈达”变成了“祝福哈达”,师生们的心更暖了。
2019年2月,段玉平利用回连云港休假的机会,主动与连云港慈善总会对接,为改则县设立支教专项基金,段玉平自己捐了款。他用这笔资金,在改则县第一完全小学也设立了励志奖学金。
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段玉平始终盯着藏族同胞的餐桌。他们吃好了,他心里才舒坦。糌粑是当地人的主食,一直是从外地调运。因路途遥远,进入改则的糌粑不新鲜,而且价格较高。段玉平在中国移动的援藏计划支持下,在当地创办了糌粑加工厂。从外地调运熟料现磨现售,这样保证了糌粑的新鲜,并把价格降了下来。糌粑加工厂还招收了13名来自贫困家庭的人员进厂务工,帮助他们很快脱贫。
在走访中,段玉平得知当地藏族群众有手工制作藏香的传统工艺,他立即从自己分管的领域入手,成立县旅游开发公司,集中向当地手工作坊收购藏香,注册商标对外销售。同时,依托当地牧业资源,从内地筹资,开办“特色产品商店”,集中展销当地羊毛加工制成的羊毛衫等土特产品。每年,改则县土特产品销售盈利近百万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产业。
在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段玉平还意外发掘出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1950年8月,由136名解放军官兵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翻越巍巍昆仑山,到达阿里地区“扎麻芒堡”,将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和平解放了阿里。由于补给中断、缺医少药,先后有63名官兵牺牲。扎麻芒堡隶属改则县。当地人为了纪念先遣连的牺牲事迹,将扎麻芒堡改名为先遣乡。了解这段红色历史后,段玉平每次去先遣乡,都要在“先遣连”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他也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当地推动修建“先遣连革命纪念馆”。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更是一项光荣的使命。建立纪念馆,首先要收集大量的史料。时隔60多年,要想找到当年的人,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谈何容易。段玉平一边多方寻访,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未公开的照片,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拨款资助。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先遣连革命纪念馆”终于在他行将结束援藏工作时开工建设。
2019年8月,段玉平结束了3年的援藏工作。2019年7月,段玉平被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物”称号。2021年2月25日,段玉平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6月28日,又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虽然离开改则县已经两年,但段玉平的心里,仍然牵挂着那片遥远的雪域高原。前段时间,益西土登书记打来电话告诉段玉平:“先遣连革命纪念馆已经竣工,即将开馆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电话这端,段玉平沉默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听到这个消息,他很激动。他说:“书记,我一定找机会再去改则,第一站就去先遣连革命纪念馆,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
放下电话,段玉平的心已经飞向了遥远的改则县。在他心中,那是一个神奇的高原,更是一个红色的高原、精神的高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7日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