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恩来不来辅佐我?”蒋介石的日记被披露之后,大家发现,蒋介石几乎骂遍了所有人,甚至包括宋美龄,但是却唯独对周公保持了风度。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是无与伦比的,不光蒋介石,甚至斯大林和米高扬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赞扬。

“你们知道世界上哪本书的发行量最大、看的人最多吗?”小布什总统在耶鲁大学问大家。众人不知,布什便举着《毛泽东选集》大声说道:“就是这本《毛泽东选集》!”不仅布什,肯尼迪总统的办公桌上也总放着这本《毛泽东选集》,卡特总统也表示毛泽东是他这一生中,最佩服的人。

千古一人的毛泽东和无与伦比的周恩来,组建而成的黄金搭档,为新中国带来了光亮。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是毛泽东的“上级”,但是最终发展成“毛主周辅”这样的结果,和两人迥异的出身和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1)

出身不同、性格不同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性格刚烈,早年从军多年,涨了不少见识,也攒下了不少银钱。后来回到家乡,因为头脑灵活善于经营,赚到了点小钱。但毛贻昌性格暴躁,对毛泽东非打即骂。“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里往往也会住进刚毅不屈。

但是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却没有暴戾的属性,反倒是十分体恤百姓疾苦,明白农民的艰辛和不易,这是因为他有着一位慈悲胸怀的母亲。毛泽东的母亲一生默默操持家务,淳朴善良,对毛泽东说过最多的就是“积德行善、因果报应”。

毛泽东的性格里有温柔打底,但是父亲给予的严厉,成就了他的领导气质。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2)

周恩来虽后期任职于黄埔军校,但是他的行事作风却丝毫不粗犷,因为周恩来的秉性主要受到两位母亲的影响。

“天性富于调和性”、“求真的心又极盛”,这是周恩来对于自己的评价,在我看来这样的自我审视是十分中肯的。

“天性富于调和性”,主要是受到生母万冬儿的影响。那个年代妇女吵架都是不讲道理的,但是周恩来看到母亲吵架却感受颇深。她都是静静坐在那里,先听完别人的阐述,再整理自己的思绪向外输出,并且有条有理,往往不用多大的叫喊声,就能直戳对方痛点,让其无话可说。这一点,便是周总理外交才干的“发源地”吧。

“求真的心又极盛”,这一点主要受到嗣母陈氏的启发。在周恩来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叔父不幸去世,但是叔父和叔母膝下无儿无女,根据当地的习惯,周恩来被送到了叔母身边。而叔母陈氏出身于书香世家,经常给周恩来讲一些书上的故事,久而久之,他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

周恩来的性格相对毛泽东则更为柔和,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这些都主要来源于他的两位母亲。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3)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性格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使得两人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周恩来擅长交际会谈,善外交;毛泽东高瞻远瞩富有决策能力,善领导。两人的关系最恰当的说法应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说二人相差很大,但是彼此相互信任相互依赖,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4)

“毛主周辅”是时代的选择

单秀发认为这样的格局是十分合理的:

“周主毛辅”的关系转变为“毛主周辅”后,他们各自发挥了雄才大略和聪明才智,不仅胜利地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挽救了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而且为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5)

周恩来是如何从毛泽东的上级变成下级的?

周恩来的政治生涯起步稍微要晚一些,但是相对来说颇为顺利。1924年从法国学成归来的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1928年以后,周恩来选举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了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主要主持者。

而此时的毛泽东还是一名根据地的管理者,是在周恩来的领导之下。直到遵义会议之后,确定了毛泽东的党内领导位置,周恩来从毛泽东的上级变成了辅佐毛泽东谋事的下级。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意识到了毛泽东是一个有才干有远见的人,周恩来坚信毛泽东能够带领中国开创一个新的未来。他甚至多次和别人诉说:“没能让毛泽东早一点确立领导地位,实在是我党的一大损失。”可见周恩来对毛泽东是十分崇拜的。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6)

强强联手打江山

周恩来从毛泽东的上级转变成毛泽东的下级,对于他自己而言,这一转变并没有使他感受到“不平衡”,周恩来就是一个天下为先、百姓为先的人,凡是有利于群众的调整,对他来说就绝对没有怨言。

周恩来甘愿站在更有能力的人的身后,而毛泽东也十分善于用人。他并没有因为周恩来的能力超群就担心“功高盖主”,反倒是联手变得更强了。

和而不同有争执

两人的合作饱受世界各界的好评,但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道路上,争吵还是存在的。抗日战争爆发,周恩来提出全面联合国民党政府,表明共产党是在全力抗日。但是毛泽东不赞成这样的判断,毛泽东认为应当坚持独立发展,在敌后游击作战,避免更大的人员伤亡。

两人的性格不同,决定了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是有不一样的观念出现的。但是个别争吵的小事件,左右不了两人强强联手的大方向。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7)

江山打下来了,但是人终有老去的一天。

领导人年事已高,“守江山”就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1975年,周恩来因膀胱癌住院治疗,毛泽东的肺心病和白内障也越发严重。82岁的毛泽东提笔写下诗词《诉衷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担忧。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诗词一改毛主席往日的豪情壮志和雷霆万钧,流露着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业未就,鬓已秋”,主席看到自己和周总理身体日益欠佳,萌生了对江山夙愿难以坚守的无奈。

如果世界上再有一个毛泽东、再有一个周恩来的话,恐怕即便是壮士垂暮,也不会担忧家业无人守。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毛泽东,也只有一个周恩来,毛周这样的组合,更是千古一遇、难得至极。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8)

周恩来逝世的消息传到毛泽东的耳边,毛泽东一反常态嚎啕大哭。后来张玉凤将周恩来的悼词读给毛泽东听时,毛泽东双眼紧闭,泪水止不住往下流。当听到张玉凤读“毛泽东同志的战友”这句话时,毛泽东缓缓睁开眼睛,打断了张玉凤的节奏,说到:“改成,最亲密的战友吧。”悼词加了三个字,却道不尽主席对周恩来的毕生情谊。

一个人一生可以有好友无数,但是能够被称之为“最”的人却只有一个。毛主席驰骋战场多年,战友无数,而周恩来一直是他心目中的“最亲密”。

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周恩来曾经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9)

后来,有人提出周恩来的悼词有些过于将其美化了,要求将悼词进行修改。主席听到后十分生气:“不能改!周恩来值得一切赞誉。”

并肩战斗半个世纪,有过争执,但是大方向上,两人的合作从来都没让人失望过。人们也时常感慨:“毛泽东和周恩来就是中国的福星。”

正在读文章的你,怎么看待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的关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