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诗词名句、俗语典故以及成语,被我们用着用着就用错了?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有个成语叫“无奸不商”,本来明明是“无尖不商”,是一个褒义词,形容卖米的商人量米时故意让斗里的米冒尖,让买米人受益。不知道为何流传时,“尖”变成了奸诈了。
这种在流传过程中,误传了一个字,让大家理解错的情况我们也尚且能接受。但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明明是讽刺朝中大臣逾越礼制,用皇帝才能用的乐制,如今却常被人用来夸人弹得好、唱得好。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诗圣这个诗写得太含蓄了,讽刺意思从字句上根本看不出来,用错了也是能接受的,没什么不对。
好吧,这样的解释也算是说得过去。但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句诗被用错,则有些说不通了。这句诗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到这8个字,有多少人和曾经的我一样,傻乎乎地以为是用石头去打败玉?要理解这8个字的真正意思,我们要先找到它的出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诗,看看它到底什么意思: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很多人看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得用另一方的事物,来打败眼前令自己为难的事物。所以这里的“他山之石”便成了一件利器,而“玉”则成了石头要打败的对象,石头和玉是对立关系。但事实上,从一开始这句诗就不是这个意思。很多人经常用,也是用错了的。
这是一首来自《诗经》中的经典四言诗,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对于作诗的背景,目前有不同的说法。但最为大家接受的一种解法是认为,诗人是希望君王能招各方贤才为朝堂所用。全诗可分为两节,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两节的意思相差不大。
把第一节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大概就是:仙鹤在沼泽地里鸣叫,清脆的声音传遍四野;鱼儿在水里游,时不时停在岸边;檀树有浓荫,灌木叶飘落,园林里如此欢乐;他方山上有块不错的石头,可以用它来打磨玉石。
诗人在前几句用了大量的篇幅,就是为了引出最后的“他山之石”,希望大家能意识到石头可以用来打磨玉器的功能。《礼记》里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说法,但是在古代玉器的打磨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用石头来打磨就是最普遍的一种。正如后来朱熹在《诗集传》中曾说的:“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
大家读懂了这段诗的意思后,就能明白了这首诗中石头和玉不是对立关系,石头的存在是来帮助玉石成器的。这句诗引申一下,就是指别的地方有才华的贤者,可以用来帮助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改掉缺点,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
这句诗流传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错误的理解大量地应用于各种小说、影视剧中,导致很多人理解错了。既然大家现在已经知道正确意思,笔者认为还是尊重一下前人,正确使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