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邑人电影院”快速关注

这是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观影后花园,在这里,透过电影看历史,透过电影看社会,与你一起阅读电影背后的故事。一个文艺大叔在等着与你交流与电影有关的一切。转载请注明!一如既往,资源在最后。

邑人电影院 ID: shawtonlee_film

少年班倒计时(少年班万物在生长)(1)

少年班倒计时(少年班万物在生长)(2)

突然间,青春片肆行。这其中,自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些是圈钱之作,像《何以笙箫默》、《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有些则是诚心之作,像《少年班》、《少女哪吒》。对于前者,不谈太多,对于后者,送上敬意。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的。唐伯虎的诗句“人为多愁少年老,花为无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读起来有些绕,其实就是说少年因发愁而显得老成,花儿因无愁而一直光彩照人,现在管他娘的,睡你麻痹起来嗨!后来有人将这几句诗概括为一句“人不轻狂枉少年”,更为形象传神。风流倜傥唐伯虎,而老成持重李叔同,也有一首同名的《老少年》则云:“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疎林杪。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朱颜镜里凋,白发悉边绕。一霎光阴底是催人老,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说的恰是年少轻狂的另一面,这大概是弘一法师出家前不久的作品,心底里一片孤寂,沧桑里把时间看穿的感觉。轻狂之外,还有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奋发有为,显出青春中朝气蓬勃的摸样。

《少年班》,讲述的就是出于年少轻狂与朝气蓬勃之间的一种青春的摸样。那段青春,是少数人的青春,它属于几个天才般的少年。当别人都是在18岁才开始读大学的时候,他们因为智商的超群,大都在15岁就已经被选拔进入了大学,提前开始了他们的半成年一样的人生,而且他们之中最年少的只有11岁。这样的少年班,大学里的少数群体,注定了他们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特立独行,小众化。按说这样的故事并不具有普适型,很难获得最大范围内的共鸣,因而也缺少了足够的卖点与商业性。票房上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拍这样的题材,需要一番勇气。但要知道导演肖洋本身就是少年班的学员,他是1994年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学员,电影中的那些故事是属于导演自己的。拍这样的电影,显然是导演在向自己的青春致敬,属于私人创作的一部分。而有了这样的情怀,往往就不缺诚意,满含热忱。充这一点,这样电影,就值得尊敬。《少女哪吒》大致也属于这样的电影。

《少年班》导演肖洋与《少年班》导演李霄峰还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他们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但又之前从事的职业又与电影关系密切,肖洋是剪辑,李霄峰是影评人及编剧。多年幕后,终于走出来,初执导筒,拎起的便是自己最为熟悉的青春题材,诚心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不自觉地成为了近期青春片狂潮的一份子。如果把话题再跑偏一点,这股青春片的狂潮中,科班出身的导演还真的相对较少,只有张一白(《匆匆那年》)、李玉(《万物生长》)是职业导演,恰恰是这两部的雕琢痕迹十分明显。其他导演如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苏有朋(《左耳》)原本的职业是演员;郭敬明(《小时代》系列)、韩寒(《后会无期》是作家;郭帆(《同桌的你》)、黄斌(《何以笙箫默》)则是策划,经纪人;何炅(《栀子花开》)是主持人;卢庚戌(《怒放之青春再见》)是歌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股风潮的刮起,导演的百花齐放,呈现出的一派怪相,反映的恰恰是中国电影制作的乱局。本来具有挺高门槛的一个行业,现在成了谁都可以插一腿的处子地。中国电影的最终格局必将不会是这个样子的,需要一个洗牌的过程,但目前而言,能够让观众看到不同类型的作品,也算一种福分。只是,市场更势利,这个洗牌的过程不会太久。现在我们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连续看到《少年班》、《少女哪吒》这样的另类青春片,但我们知道这种现场不会长远。现在,趁有,赶紧珍惜,尽管是风乍起,但还是看一部少一部。

跑了一下马,回到《少年班》之上。作为回忆,就像每一个毕业后的大学生一样,尽管读过大学,但并不是每个大学同学的面貌都是清晰的,与自己交好的接触多的,永远是那么三五个,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面孔就越是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面前,其他人则渐渐模糊乃至于漫灭。在肖洋镜头中的那些个天才少年班中,故事就集中于5个人之间,一位是农村来的神棍,一个是年龄最小的宠物神童,一位是高冷叛逆的帅仔,一个是刻苦努力的女学霸,还有一位是默默为其他人服务的弱弱的眼镜仔。他们的故事,与其他大学生没有太大的不同,同样的食堂,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澡堂,而且同样的躁动,同样的泡妞。只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过小,在别人的眼里,他们什么都不一样。即便是泡妞,他们的追求与爱慕,在别人眼里似乎也只是一个笑话,就像是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对老师说我长大了要娶你一样,不被人当真,如同玩笑一样,风轻云淡。而他们的老师则怀着教育成才的目的,强加给他们以过多的任务与期望。他们只是智商超群而已,但不是每个智商超群的人都能够成功,因为成功是需要更多的因素促成的。最后,这帮孩子也随着年级的增长,变得渐渐成熟,拥有了各种烦恼。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奋斗,一起生活,一起成长,成为彼此记忆中的一部分。

而从故事中分离出来的,是那个原本最不让人重视的弱弱的眼镜仔,其实他的存在才是故事的讲述者。而他能够进入少年班,不是自己的成绩超好,而是源于生性严厉的母亲的设计。那个身为副校长的妈妈,在每次考试之前,都偷偷将试卷拿出来,透露给孩子。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只考取了第二名。他终于成功跻身进去了少年班,厕身于神童之中,但他的存在不过是老师想要在沙丁鱼之中放上一条鲶鱼,以刺激与配衬其他孩子。作为班级里的永远的最后一名,他努力地想要跟上其他人的步伐,即便是泡妞,也要显得跟他们的品味一致。而实际上,自己的内心之中,一直在默默地喜欢着另外一个人。独立却无法显现,隐忍着,孤独而苦闷地度过了四年。

当青春已去,韶华老去,回首往年,那些时光,自己的存在就像是一个笑话,无论怎样努力,永远都与其他人存在差距,总会有人比自己表现的更好,永远追不上的感觉,是一种痛,夹杂着刻骨的无奈感及无力感,锥心。而爱情,则是唯一的,保存在自己的心头。那些年,曾经刻骨铭心地爱过一个女孩子,而在那之后,对其他任何的女人,再也没有那样倾心过。

这原本不是一个爱情的故事,但最终抽丝剥茧一般,收尾的却是眼镜仔,失意的还没有得到就已经失去了的爱情,连同大学校园,都被尘封在了一起,永存记忆深处。然后,又会在某一些夜晚,伴随着孤灯清影,悄悄浮现出来。

其实,眼镜仔就是肖洋,他讲述的就是一个半自己的故事,正是他的记忆,通过电影的镜头,在银幕上浮现出来。

没有堕胎,甚至没有完整的爱情,打过架,追过妞,匝一看与众不同,其实大家都一样。这样的青春,好看又不好看,就像一个人的喃喃自语,看得进去,就会被打动,看不进去,就会觉得是一部垃圾。

所以,《少年班》又有些类似《万物生长》,一个是生源极少的少年班,一个是同样生源极少的本硕连读医科生,他们的大学生活看起来与众不同,但实际上都一样,都事关青春。但毕竟,表象上呈现的,是与众不同样的少数派,使得故事缺少了足够的卖点,于是李玉找来了范爷,用演员去凑份数。但整体看上去,从故事上,《少年班》属于肖洋,《万物生长》则依然属于冯唐。都是在成长,万事万物,在一挥之间。

7 .2

当。当。。当。。。

特别通知:

为了满足大家对于资源的需求。请再回复中向主页君所求资源,有求必应!或者,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内附资源。尊重正版,尊重原创,请自行斟酌......

欢迎加入“邑人电影院”。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不信来试

合作洽谈,请加博主xtlee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