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施耐庵,再说罗贯中,我手中有几个版本的《水浒传》,年代久远些的作者都写着施耐庵和罗贯中。罗贯中师从于施耐庵,无论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都与施耐庵颇多相似。史料记载,罗贯中也参与了《水浒传》的编写。

与施耐庵不同的是,罗贯中的家乡不确定是否在运河城市。关于他的家乡至今仍有颇多争议,有杭州说、清徐说、东平说和祁县说,如果是杭州或者东平说成立,那么罗贯中是生长、且长期生活在运河城市的。然而学者们争议了几十、几百年,越来越倾向他是山西人,并得出他在14岁时随丝绸商人父亲从山西到江南地区的结论,师从慈溪名师赵宝丰学习,学业小有所成后投到张士诚麾下,与施耐庵相识,并拜施耐庵为师。

三国演义的文学意蕴(运河与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书影

书起运河

后来张士诚降元,罗贯中返回山西家乡。短暂归乡后,又沿运河回到江南,返回期间在运河城市短暂停留。很多运河沿岸的城市都是三国故地,留有许多三国遗迹和传说。自身经历加之在运河看到的三国遗迹,回到江南后,罗贯中开始潜心创作《三国演义》。通读《三国演义》,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运河城市贯穿其间,南方浙江、江苏等地是东吴故地;割据势力中刘岱所据的兖州、袁术所占据的扬州都是运河沿线的城市;回目中徐州、邯郸等是北方的运河城市。罗贯中能把三国写得如此精彩,除了融南汇北的运河为他提供了不竭的素材外,还与他曾在元初割据势力张士诚麾下的经历有关,有了那样的经历才可能把三国纷争写得那样入木三分。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是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隋朝就已经将“三国”故事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现,隋炀帝曾在水上看的杂戏演绎的就是对曹操和刘备的故事,那时三国故事内容已经开始以褒刘贬曹为主。到了唐、宋时期,“三国”为题材的戏曲依旧经久不衰。元至明初各类“三国”剧目更是不胜枚举,现有资料可考的元明时期流传“三国”戏曲版本就有超过60种。

三国演义的文学意蕴(运河与三国演义)(2)

书影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不吝笔墨刻画出四十余场战役,百余个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发生地,河南中牟是隋唐运河故地。其他水上战争场面也被罗贯中刻画得细致入微。这些让人身临其境地描写与他长期生活在运河畔,得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运河上的各种场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毫无疑问,大运河不仅给罗贯中提供了素材,更为他提供了体验前尘旧事的地理空间。除此之外,长时间往返于运河的官吏、进京赶考的举人、行商、船民成为《三国演义》最初的传播者。运河为《三国演义》的传播打通了区域的限制,最终历经600年时光变迁,成为传承不朽的名著。

史料记载的罗贯中生平很有限,仅知道他创作完成《三国演义》时已经六十多岁,十年后,一生写尽乱世的罗贯中在江西庐陵离逝。罗贯中一生,颠沛转徙,然而他的著述之功绩却一直影响着今天的人们。他的著作之于运河,虽无只言点墨提及,却是六百年后我们回顾昔年运河风物最宝贵的见证。

作者简介:

王丹:历任中国运河年活动组委秘书长、《中国文化报》品牌活动部主任,现任大运河文

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自2009年开始从事运河文化传播及运河文化相关工作。

编辑: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