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进重高会被嘲笑吗(千万别因小失大)(1)

要做大事,先做小事,把细节做好,大事自然就完成了。

「曾仕强每日箴言」

高考加油

“三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万众瞩目的高考又一次拉开了大幕。

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人生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

考好了,人生犹如进入了高速的多车道,有多种成功的可能;考的不好,或将是另一种人生。

所以,每一位考生和家长都怀着一样的心情,无比期待,又倍感压力。

大战在即,军心要稳;高考之中,考心要稳。

在决定考生人生命运的重要时刻,多说无益,那就分享给每一位考生三字“锦囊”,祝你们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低分进重高会被嘲笑吗(千万别因小失大)(2)

1

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是都关乎一生命运的大事,面临高考难免会出现紧张,甚者惊慌失措,影响考试发挥。

怎么办?要记住一个“静”字。

有句话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意思是说,每次遇到重特大事情发生时,能够做到举止从容,沉着淡定,不相信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成为贤圣之人。

曾国藩也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静能生慧,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安静的人则会在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人要静下来很难。有人说要外面静,自己才能静,这样的话永远都不可能静。

就算跑到深山里面,还有鸟叫虫鸣呢。所以,真正的静,是一个人的心静,而不是外界的静。

我们一直强调,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能动不能静,克服了这一点,才能静有所得,走向更远的路。

《易经》艮卦说: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就是说,一个人身体好,心里宁静,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就不会吃亏,心情喜悦,前途自然光明。

因此,从现在开始,学会动静结合,做一个临大事有静气,不动声色的大人。

低分进重高会被嘲笑吗(千万别因小失大)(3)

2

作为一名高考考生,最担心莫过于考题太难,时间又有限。往往因小失大,乱了整个思绪和答题节奏。

怎么办?记住一个“易”字。

《道徳经》里说:图难于其易。就是说要做难的事情,先从最容易的做起。

比如试卷一发下来,糟糕了,10个题目我只懂两个,其他8个都不懂,怎么办?

然后就一直在想,这个不懂的非把它突破不可,最后时间用光了,连那两个会的都没有写,就0分了。

正确的做法是,只有两个会,8个不会,那没有关系,先把两个会的快速地写好。到后面反而会觉得后面8个原来也没那么难,整个化解掉了。

面对难题,先稳住,因为你的时间有限。然后慢慢去突破,说不定都有容易突破的那一点,你就从那点开始。

这就是《道德经》的智慧,要做大事,先做小事,把细节做好,大事自然就完成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最困难的事情要从最容易的小事去做。

我们常说天下无难事, 就是先从容易的下手,做着做着也就不觉得难了。

低分进重高会被嘲笑吗(千万别因小失大)(4)

3

现在高考考试,全国统考是两天,有些省市是四天。

在这期间,有的考生会因为其中一门考得不理想,心灰意冷,影响其它科目的考试。

怎么办?记住一个字“安”,心安理得的“安”。

无论何种情况,只要调整好自己,尽最大努力,问心无愧就好。

人可以掌握过程,但不能控制结果。你可以掌控耕耘的过程,但无法控制收获的多少。

从过程到结果,这中间有无数的变数,耕耘付出的多了,收获自然就会多。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尽人事,听天命。这话听起来有点消极,其实道理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样。

而且,人生的过程,多半呈现循环往复的曲线,依着螺旋状前追。这中间起伏交替,得失相连。

成功一定要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在奋斗历程中,并没有永远的成功,也不会永久都失败。

老子说: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

成功与失败,不过是相对的名词。一般人所说的失败,不见得便是失败;一般人所说的成功,不见得便是成功。

天下事,有许多从此一方面看,说是成功;从另一方面看,也可说是失败。从目前看,可说是成功;从将来看,也可说是失败。

明得暗失,或者明失暗得的例子很多,得失之间,成功与失败的分辨,实在很不容易。

所以,成功于否,还并不要紧,关键在于你是否尽力了。

努力了,心不愧,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高考就是一场心力和智力的历炼,学的好坏在平时,临场发挥就要靠强大的心理素质。

心学大师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不要小看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他建立不朽功业的用兵心法。

同样,考场如战场,静而不乱,从简单的从容入手,认真答题,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好。

最后,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得偿所愿,考出好成绩,考上心仪的大学。

低分进重高会被嘲笑吗(千万别因小失大)(5)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