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又逢重阳节,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节日期间走进三位百岁老人家中,亲耳聆听他们穿越世纪的人生故事,探寻横跨百年的“幸福密码”。

探访百岁老人小感想(走近百岁老人探寻跨世纪的)(1)

徐方恒

【百岁老人】徐方恒

一心抗日谁都拦不住

秋日的午后,有暖阳也有微风,102岁高龄的徐方恒,就坐在阳台的摇椅上,静静地享受着午后的静谧时光。得知记者来自扬子晚报,老人非常高兴,一边拉着记者的手,一边招呼家里的阿姨给记者倒茶 。

1939年就参加革命工作的徐方恒,是新四军的老战士。“其实我母亲1938年就参军了。”徐方恒的儿子艾祥林告诉记者,不过很快就被拽回了家。第二年母亲听说部队要开拔,说什么都不愿意再留在家中了,“那个时候抗日战争已经爆发,虽然母亲所在的安徽老家当时还算比较太平,但怀揣一腔热血的她一心抗日,谁都拦不住。”

生产不久即带领群众北撤

勇敢而坚毅,是徐方恒性格中的特质。在后来的新四军北撤中,这个特质同样得以显现,“当时母亲刚生完姐姐不久,身体还比较虚弱。”艾祥林告诉记者,但是肩负着带领群众共同北撤任务的母亲, 一路上没有喊过一声苦,最终和战友们顺利带领众人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走到了山东省。

新中国成立后,徐方恒长期在农林战线工作,并曾任江苏省委常委、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在艾祥林的记忆中,母亲一直很忙碌,他们兄弟姊妹小时候的生活起居多亏了姨妈帮忙打理。

不搞特殊正家风

虽然母亲的职位较高,但艾祥林坦陈,他们兄弟姊妹四个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和其他家庭一样,那个时候我们想穿一件新衣服也很不容易,衣服上都有大大小小的补丁。”艰苦朴素成了这个家庭的优良传统,在接受采访时,艾祥林穿的就是一件已经洗得有些泛白的T恤,“在我们家,从来没人比吃穿”。

不仅如此,对于找上门来希望多“关照”的亲戚,徐方恒总是热情接待,有时还自己掏钱出路费,但违反原则的要求,坚决不答应。

爱吃咸菜不吃保健品

“我母亲退休以后最大的爱好是打麻将。”艾祥林笑着说,很多老人热衷的锻炼、吃营养品,对她来说都没有吸引力,近10年因为眼睛不太好,才不得不舍弃这个爱好。

更有意思的是,现代科学饮食里并不提倡的咸鱼、咸肉、咸菜,却是徐方恒的“心头好”,“医生提醒过她不要再吃了,但多年的饮食习惯却很难改变。”由于牙不太好,徐方恒现在每天的饭菜都要剁碎,类似饺子馅,“不过饭量可以,每顿都能吃大半碗”。

探访百岁老人小感想(走近百岁老人探寻跨世纪的)(2)

周溶

【百岁老人】周溶

今年的9月26日(农历九月初一),是原南京八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周溶百岁生日的“正日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登门采访时,家中依然保留着当天庆祝时张灯结彩的各种装饰,既喜气洋洋又令人倍感温馨。

做自立自强的女性

100年前,周溶出生在今南通市的一个传统大家族。在周溶的成长历程中,最为感激的是母亲,“从小,母亲就教导我女孩子要自强、自立,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理念是非常难得的”。

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周溶开启了求学之路,并顺利考上了国立上海医学院。抗日战争期间,医学院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虽然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教学条件也比较简陋,但很幸运,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善良而敬业的老师”。

热爱事业无私奉献

1947年,周溶从医学院顺利毕业,并在老师的推荐来到南京中央医院妇产科(今东部战区总医院),成为了一名助理住院医生。“很幸运,我在那里遇到了恩师何碧辉。”何碧辉与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齐名,并称为“北林南何”。在何碧辉的教导下,周溶学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奉献。

“我爸爸也是医生,他们夫妻俩都是‘工作狂’。”周溶的女儿马建宁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冬天睡觉从来不脱毛衣,“只要医院有人找,她外套一裹就能出门”。

多次手术依然乐观

后来,周溶又前往南京八一医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工作,1988年退休后又返聘,直到2004年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

“老太太健康管理能力很强,而且效果很好。”女婿叶晓元告诉记者,不知道的人都觉得老太太的气色好,身体肯定特别棒,其实老太太因为胃癌、子宫内膜癌等,动过好几次大手术,“关键还是心态,老人家100年来得经历多少坎坷啊,从来没听她抱怨过一句。”

更为难得的是,百岁高龄的周溶,至今依然保持着读书、看报、写日记的习惯,“我是你们扬子晚报的忠实读者。”在周溶看来,一个人的长寿最为重要的是大脑的健康,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有质量。

乐善好施成为孩子们的好榜样

在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门口社区工作人员眼中,作为社区居民的周溶则是一位可亲更可敬的老人。自90岁起,周溶每个月都享有100元的高龄老人补贴,但周溶却将这些钱全部捐给了社区,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一些帮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马建宁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工作比较忙,在生活上没有给与太多照料,但他们对待工作、病人的态度,却在无形中影响着自己,“我有不少朋友现在提及当年困难的时候我怎样怎样帮助了他们,很多我自己都忘记了。”在马建宁看来,这就是父母给与自己最大的财富: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探访百岁老人小感想(走近百岁老人探寻跨世纪的)(3)

毛奉仙

【百岁老人】毛奉仙

热情好客人缘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和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仙霞路社区书记朱庆丽,来到百岁老人毛奉仙的家时,老人正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看电视。朱庆丽给老人送上了重阳节的礼物与祝福,老人客气地回复:“麻烦你们来看我。”

“我妈妈年轻的时候就很热情好客,人缘特别好。”毛奉仙的大儿子袁文笑着说,也正因为如此,当年自己的同学特别爱来家里玩,“只要到家里来过的同学,我妈妈都能叫得上他们的名字”。

支持子女的爱好

采访的时候,固定电话的铃声响起,原来是毛奉仙在美国的小儿子打来了电话,“在美国的弟弟和在北京的妹妹每天都会打电话来,问候妈妈”。

“我们家的家庭氛围特别好。”袁文告诉记者,妈妈虽然对子女要求严格,但更多的则是开明与善解人意。自己从小就特别爱看书,记得妈妈有一次得知校(毛奉仙退休前在南京工程学院工作)图书馆来了一本《红岩》后,立即去借阅,因为这本书太抢手,第二天必须归还,自己就挑灯夜战看了一夜。

乐观不抱怨

在长达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毛奉仙也历经过很多的艰难与困苦,在袁文的眼里,母亲性格开朗而乐观,“遇到困难她很少抱怨,而是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袁文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经济困难的那个时期 ,妈妈将每个月的米买好后,都一份一份定量装好,“每天的量都固定好,这样才能保证月底不饿肚子”。

即便如此,毛奉仙依然在尽力给与孩子们温暖,“那时候我正好在长身体,妈妈有时候会偷偷塞给我二两粮票,让我在上学路上到食品店买两个油球”。

牙口好吃嘛嘛香

与爱吃素的老人不同,牙口特别好的毛奉仙对各种肉类食品情有独钟,“每顿都要有肉,鱼虾每周也要确保至少一次。”袁文介绍说,妈妈年轻的时候就特别注重口腔清洁,目前只掉了3颗牙,也正因为如此,对她的健康也大有裨益。

提及饮食,袁文笑着说,妈妈的厨艺一般,不过出生在浙江的她做汤圆最为拿手,“以前家里有石磨,都是自己用糯米磨糯米粉,和着猪油、白砂糖的黑芝麻馅格外香甜”。袁文说,每次逢年过年妈妈都会做上很多,不仅送给她自己的同事,也会让他带到单位,“我有不少同学、同事直到现在都念念不忘呢”。

实习生 高忆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