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青岛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

◎记忆地标:俾斯麦兵营/八关山/大学路/鱼山路

1929年夏季,蔡元培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俾斯麦兵营里面已有20年树龄的法国梧桐树下。茂密的枝叶,遮蔽了这位前北京大学校长的脸,使他那似乎是很闲散地行走,很快就隐藏进了时间的屏障。

这里实际上是一片丘陵中间被填平的谷地,是前德国第三海军营的兵营。1903年至1909年间,这里建设了4座H型营房。当时,兵营被要求设立了同宿舍和厕所分开的盥洗间,厕所里安装了冲洗设备。这使得青岛成为东亚第一座大规模安装这种卫生设施的城市。德国人和日本人都走了,这里开办了私立青岛大学。携眷至青岛小憩的蔡元培,就住在大学的女生宿舍楼内。这时,这个私立青岛大学也已停办了。

电视剧青岛往事无弹窗全文阅读(书名青岛往事三十二)(1)

蔡元培

蔡元培对这里不陌生。他本身就是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董。而在这个夏季前不久,他已经成为南京政府教育部重新调整的国立山东大学的筹备委员会的9个成员之一。不知道是不是这次的青岛之行影响了蔡元培,使得他开始力主将正在筹备的国立山东大学的校址设在青岛。蔡元培的理由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战争频仍,济南四省通衢,兵家必争;青岛地处海陲,既有舟车之便,又可免战乱影响;且“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

实际上,早在1903年,蔡元培就曾经到过青岛。是年6月15日,蔡氏因为一个不大的冲突愤而离沪来青。到青岛后,其先是跟《胶州报》的创办人李幼阐学习德语,后又跟随一个德国传教士继续语言的训练。在青岛,蔡元培还用了三个月时间,由日文译出了德国哲学家科培尔的《哲学要领》,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来青不到一个月,上海发生“苏报案”,邹容、章炳麟被捕,《苏报》被封,蔡元培则在青岛躲过一劫。人们相信,在就国立山东大学校址的选择上,留学德国的蔡元培,无疑对青岛这个德国特色浓郁的城市,留有一种被吸引的好感。或者,这个曾经收留过他的城市,也让他感到亲切。

后来人们知道的是,蔡元培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九人筹委会根据蔡的建议,报请教育部批准,遂决定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重新组建,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名称国立青岛大学。接下来,蔡元培继续在国立青大的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为学校题写了校牌,并推荐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的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大校长。杨氏是蔡先生的高足,熟悉蔡“提倡学术研究与学术民主,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实行民主管理与教授治校”的教育思想。而蔡对杨的推荐,后来被证明是个正确的选择。

1929年8月3日,对于国立青岛大学的经费问题,蔡元培还曾致函南京中央政府监察院院长吴敬恒,敦请协赞解决。蔡信内容如下:

稚晖先生鉴:杏佛兄来,询知先生在京甚好为慰。兹有启者,山东旧有山东大学,又有私立青岛大学,现教育部取消两大学,而设一青岛大学,似乎又多设一大学,而实则并两为一也。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其经费预算年六十万元,拟请中央政府及省政府各出二十四万元,而市政府与胶济铁路各出六万元,省政府原拨各专门学校经费二十八万元,后即移作山东大学经费,减去四万元,本无问题,惟中央应出之费,闻业与财政部宋(子文)商及,尚无确切答复。弟因研究院关系,未便再向要求,欲请先生向子文切实一言,如能请蒋主席对宋谆嘱则尤善。除由何仙槎(思源)见面详陈一切外,专此奉托。

在这里,蔡元培对青岛文化的期许,跃然纸上。1930年夏,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就绪,校长杨振声到职。是年秋,就中国气象和海洋科学地开展,蔡元培和李世曾、杨杏佛等学人聚会青岛。这个时候,蔡元培一直关心的国立青大已经瓜熟蒂落了。

1931年夏,蔡元培为会长的中国科学会议在国立青岛大学召开,开幕式上,蔡先生在杨振声的陪同下走进会场,全场与会者自动起立,向这位中国教育和学术界的“一时之彦”致敬。之后,蔡元培做了开幕报告。会议期间,杨振声还恭请蔡元培向青大师生做了一次美学报告。据说,蔡的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

国立青岛大学创办10年后,蔡元培逝世。然而不幸的是,一直到这时,蔡先生的青岛“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的预言,也没有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