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一、木牛流马传说
如果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黑科技,那一定是——木牛流马!
在小说中,这宝贝简直就是变形金刚一般的存在:“木牛流马皆造完备,宛然如活者一般……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
但比变形金刚更超越的是:无论擎天柱,还是威震天,都得吃饭——吃能量块;可人家这木牛流马呢,却是“牛马不食”,简直就是永动机一般的存在!
有感于这黑科技的强大,罗贯中还为之赋诗一首:“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
在老罗看来,如果后世继承了这宝贝,后勤问题就再也不用担心了。
在读到“木牛流马”这段时,其实我的思绪跑的更远:如果这木牛流马做成狮子、老虎……因为完全没有技术壁垒嘛!
但可惜的是,不用说木头的狮子、老虎了,连木牛流马似乎都只是一种传说,在中国史上,除了诸葛亮本人之外,“再也没人复制成功”。即便是三国蜀汉政权,木牛流马这黑科技也只是风靡一时,而没有引领时代。
这是咋回事呢?
二、走下神坛的木牛流马
一千多年后的宋人,对此进行了多方位的考证。
首先出场的是北宋的陈师道,他说: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之后又有高承,在他写的《事物纪原》中也说: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所谓木牛流马,就是带着“喜洋洋”面具的独轮小车!这一下,几个宋人,算是把木牛流马从天上彻底拉回了地面!
因为,这种小独轮,咱中国人可是一点都不陌生,即便到了今天,施工现场几乎随处可见它们的踪迹。
其实不光是宋人,即便后来的《宋史》、《后山丛谭》和《稗史类编》也都说:木制独轮小车,汉代称为鹿车,经诸葛亮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
反正,从这时候起,木牛流马就直接约等于独轮小推车了。
而明代的宋应星更直接,在他的《天工开物·舟车》,对独推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也……”“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
在宋应星眼里,这独推车的发明,可以和舟船媲美,绝对是一项促进物资流通的关键发明技术。
而这小推车,就是疑似“木牛流马”的伟大发明。
三、一个悖论
但是,如果独轮车就是木牛流马,那一个大问题就来了:独轮车可不是诸葛亮的发明。
根据对秦陵兵马俑二号坑的发掘,就发现了独轮车的施工踪迹:“普遍发现有车轮碾压留下的大量车辙印迹”,而这些车辙彼此之间还没有对应关系。此外,在四川汉代画像砖以及山东汉代画像石中都有直观的使用情况。
可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却又明确的记载着:“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不难看出,在陈寿同志眼中,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是一个级别的伟大发明。
能被陈寿抬举这么高,那绝对是个效果一流的发明。但这独轮车,不仅格调不高,而且涉嫌“剽窃”。
千年后的宋人不明就里也就算了,但几乎与诸葛亮同时代且同为蜀国人的陈寿也搞乌龙,那就说不过去了。
这,就成了一个明显的悖论。
四、加帆车
其实,在两晋还有一种神秘的小车,几乎可以达到不吃草、半自动化。它就是——加帆车。
简单说下这个宝贝,它基本就是陆地版的帆船:在独轮小车的合适位置,加上风帆,借助风力向前进行,绝对的省时、省力。
咱都知道,作为三国之中实力相对较弱的蜀国,它能够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蜀道难。
这是它的优势,同时这也是它的短板。险要的地理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天然的保护了蜀汉,又限制了蜀汉的发展,让蜀汉的北伐扩张之路非常艰辛,光是后勤补给就给诸葛亮的北伐制造了一大难题。
简单想象一下:在崎岖不平的山间蜀道上,要运输前线士兵所需的海量粮草。这工程量,真是想想就头大。
因为独轮小车只有一个轮子,论稳定性,那是差一些,可论机动灵活,独轮小车的地理适应性,比两轮车和四轮车都要好。独轮小车跑蜀地,真是因地制宜。
至于动力问题,则正是加帆车的优势所在。
此外,四川盆地正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有明显的主导风向,这也让加帆车的实用性更强。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大放异彩,辅助诸葛亮北伐的黑科技,或许正是这种加帆车。
五、漂洋过海的加帆车
加帆车,更从东晋开始,在中华大地开始被广泛使用。
16世纪,这加帆车传到了欧洲,从未见过这宝贝的欧洲人,瞬间感觉自己被打开了新世界。有那么一段时期,加帆车甚至成了中国的标志:在当时出版的地图册上,属于中国的位置,几乎都画着加帆车的想象图。
甚至,这加帆车引发了一轮发明热潮:欧洲人把风帆应用在了马车上,这就大大增加了马车的运载能力和速度。
据文献记载,增加了风帆设备的马车,时速可达60公里,这速度几乎是普通马车的2倍以上。一个小发明,奥拓变奥迪。
17世纪的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中,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途中,它降落在塞里卡那,那是
一片荒原,那里的中国人推着
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
这里所谓的塞里卡那,就是中国的意思。
当然了,加帆车在欧洲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孤单。意大利哲学家坎帕内拉(Campanella)写的《太阳城》(1623)也提到了自己想象中的加帆车:“车上插帆,即使逆风也能前进,因为车轮里套着车轮,制作奇妙。”
平心而论,其实欧洲人笔下的加帆车,有一些夸张成分,明显扩大了加帆车的功效。
但,正是这种夸张与扩大,在重塑欧洲人陆地交通认知的同时,也开动了欧洲人的脑洞——陆地交通,并不一定必须依靠四条腿的骡马驴牛。
于是,设计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便从此种下了种子,只等阳光、温度、营养合适,这颗种子便会破土而出。
而这,或许便是后来促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针催化剂。
甚至于,到了今天,很多怀有梦想的人,仍为加帆车而痴迷,设计出了各种花样翻新的加帆车。
结语
从独轮车到加帆车,到底哪个是木牛流马的真身,或许只能猜测。但它引发的思考,却着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脚步。
遥想我们的古人,也曾引领世界文明的潮流。而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民族复兴,这种文明引领必将重新崛起。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天工开物》、杨周翰.《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科技的介绍与应用》
元朝一项“糟钱”操作,曾被朱元璋怒弃,却助明朝赚大钱
Tvb剧里的荒唐剧情,戳中南宋残酷真相
,